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王雙印/蔣三平等人Nature子刊:雙原子Fe-Ni催化劑高效合成尿素

本文報道了具有鍵合Fe-Ni對的雙原子催化劑可以顯著提高電化學尿素合成的效率。

碳源和氮源的共活化和原位生成物種的電催化C-N耦合指導了尿素合成的發展方向。然而,巨大的挑戰是平行的CO2還原反應(CO2RR)和NO3?還原反應 (NO3RR) 以及負電位下不可避免的析氫反應(HER)與理想的尿素形成反應強烈競爭,導致產品分布復雜,尿素產品效率低。

研究成果

王雙印/蔣三平等人Nature子刊:雙原子Fe-Ni催化劑高效合成尿素
近日,湖南大學王雙印教授、鄭建云副教授、陳晨副教授以及科廷大學蔣三平(San Ping Jiang)教授等報道了具有鍵合Fe-Ni對的雙原子催化劑可以顯著提高電化學尿素合成的效率。與孤立的雙原子和單原子催化劑相比,鍵合的Fe-Ni對作為多種反應物協調吸附和活化的有效位點,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增強了關鍵的C-N耦合。尿素合成的性能比單原子和孤立的雙原子電催化劑高一個數量級,成功實現了20.2?mmol?h-1 g-1的高尿素產率和17.8%的相應法拉第效率。該雙原子催化劑實現了形成增值尿素、CO和NH3的總法拉第效率約為100%。

圖文解讀

王雙印/蔣三平等人Nature子刊:雙原子Fe-Ni催化劑高效合成尿素
圖1. 催化劑的形態和結構
根據B-FeNi-DASC的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像差校正的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HAADF-STEM)圖像(圖1a,b),高度分散的亮點錨定在多孔碳基質上,表明Fe和Ni位點的原子分散結構。此外,作者通過電子能量損失光譜(EELS)線掃描的原子分辨率元素分析清楚地證實了典型原子距離約為0.25 nm的Fe-Ni對的存在(圖1c)。
值得注意的是,在B-FeNi-DASC的X射線吸收近邊緣結構 (XANES)中,寬峰出現在Fe K-edge和Ni K-edge的第二層上,在第二個散射層(2-3.5??)中出現了大約2.5??的單散射路徑(圖1d)。該距離在原子分辨率STEM成像中觀察到的雙原子對分離范圍內(圖1c),因此,作者將此散射路徑歸因于Ni-Fe雙原子對的形成,其中除了與3N位點配位外,Fe原子與Ni原子相連。
總之,在B-FeNi-DASC中形成了Ni-Fe雙原子構型。相比之下,對于I-FeNi-DASC的催化劑,Fe和Ni的第一個配位殼與B-FeNi-DASC的相似,但EXAFS R空間的第二個殼的峰值是平緩的,表明在I-FeNi-DASC的催化劑中幾乎不存在Fe-Ni對。
王雙印/蔣三平等人Nature子刊:雙原子Fe-Ni催化劑高效合成尿素
圖2. 尿素合成的電催化性能
作者進行了電化學測試。結果表明,Ni-SAC和Fe-SAC上的反應分別以CO2RR 或NO3RR為主,導致中間物質的單邊稀缺和尿素的低收率,以及不良的效率(圖 2b)。具有分離的Fe和Ni位點的I-FeNi-DASC對CO2RR和NO3RR均表現出理想的響應,并且在-1.5?V下,CO2RR到CO和NO3RR到NH3的FE分別為82.5% 和78.9%(圖2b),表明兩種反應的良好活性。
此外,電催化劑的尿素產率提高了10.7?mmol?h-1 g-1,相應的FE為3.8%。根據圖2b中的產物分布,孤立雙原子位點的設計可以同時觸發大量活化的C和N物種,并為化學耦合產生關鍵的C-N鍵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如果沒有識別和構建有效的C-N偶聯位點來高效合成尿素,僅僅提供豐富的中間體是不夠的,電催化性能的進一步提高仍未解決。而B-FeNi-DASC對于CO2RR到CO的FE為73.3%,對于NO3RR到NH3的FE為77.6%。
更重要的是,B-FeNi-DASC在單原子和雙原子電催化劑中具有優越的尿素合成能力。尿素收率隨著負電位的增加而增加,尿素收率最高為 20.2?mmol?h-1 g-1,在-1.5?V時的FE高達17.8%,優于貴金屬基電催化劑。在B-FeNi-DASC中,引入鍵合的Fe-Ni對不僅可以保留I-FeNi-DASC中的協同效應,還可以增強C-N偶聯過程的反應動力學,從而從本質上改善電化學尿素合成。
王雙印/蔣三平等人Nature子刊:雙原子Fe-Ni催化劑高效合成尿素
圖3. 尿素合成的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結果
目前的工作表明,在鍵合的Fe-Ni對上高效合成尿素使雙原子電催化劑具有 20.2?mmol?h-1 g-1的高尿素產率和17.8%的FE。對于CO、NH3和尿素的增值產品形成,總FE約為100%,有效抑制了競爭性析氫。這項工作的重點是在原子水平上識別和定制C-N偶聯位點,有望指導后續研究進一步向高效電催化尿素合成方向發展。

文獻鏈接

Zhang, X., Zhu, X., Bo, S. et al. Identifying and tailoring C–N coupling site for efficient urea synthesis over diatomic Fe–Ni catalyst. Nat Commun 13, 533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066-6

原創文章,作者:華算老司機,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2/09/13/4dcc459bba/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唐山市| 诸暨市| 吉林市| 绥德县| 平乐县| 高要市| 永寿县| 突泉县| 丹阳市| 黎川县| 万宁市| 九龙坡区| 阿拉尔市| 肇源县| 广东省| 沅陵县| 阳春市| 东明县| 彭泽县| 靖安县| 惠安县| 句容市| 麦盖提县| 余江县| 七台河市| 娄烦县| 托里县| 正阳县| 禹州市| 松江区| 南宫市| 萨迦县| 云安县| 吕梁市| 赤水市| 临海市| 故城县| 修文县| 鹤壁市|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