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過科研的人都有一個常識,在文章中掛一個大佬的名字,能夠大大增加文章的中稿率。但這只能說是經驗之談,有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來證實呢?
你還別說,真的有人做了這個實驗,而且還得到了Science的關注,特地報道并討論了這一現象。
一項嚴謹的新研究證實,在科學領域擁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將有助于你的論文發表。在文章中唯一列出的作者不出名時,只有10%的審稿人建議接受,但當帶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姓名時,59%的審稿人認可了相同的手稿。
斯坦福大學博士后研究員、Research Integrity and Peer Review主編Mario Malicˇki認為,這項研究涉及招募數百名研究人員來審查經濟學手稿,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他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是我們見過的關于出版偏見的最大隨機對照試驗。”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抱怨馬太效應,這個術語由社會學家Robert Merton和Harriet Zuckerman于1968年創造,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對應地,那些已經獲得許多引用和基金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引用和基金。(這個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但記錄這種偏見往往存在不足,例如樣本規模小或缺乏隨機化。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由因斯布魯克大學的Jürgen Huber領導的一個團隊向大約3300名研究人員發送了電子郵件,詢問他們是否會審查為一份真正的期刊準備的經濟學研究。該研究有兩位作者,均在查普曼大學: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Vernon Smith,去年在谷歌學者上列出了超過54,000次引用;以及Smith的前博士生Sabiou Inoua,去年只有42次引用。審稿人收到了論文的三個版本之一:一份只寫了Smith為作者,并將他列為通訊作者;一份只有Sabiou Inoua為作者;第三份,沒有作者。
該小組上周在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同行評審和科學出版物大會上報告,最終有821名研究人員同意審查。結果也出現在上個月發布在SSRN服務器上的預印本中。Smith的突出地位似乎影響了人們的回應:在僅給出他名字的研究人員中,38.5%接受了審稿邀請;沒有名字的版本為30.7%,僅給出Inoua名字的為28.5%。
然后,團隊進行了第二步,以避免在自己的研究中產生偏見。他們專注于最初沒有收到作者名字的313名審稿人,隨機分配他們審查三份手稿中的一份,一份只列出Smith,另一份只列出Inoua,第三份沒有作者。該團隊還告知審稿人,他們的評估將是一項實驗的一部分,該實驗涉及不止幾個受邀的同行評審,而不是通常的兩到三個,但沒有透露研究設計。
最終,Smith的手稿獲得了審稿人的最高分,他們稱贊它包含了由數據支持的新信息和結論。在沒有作者的版本中,24%的人建議接受它(直接接收或稍作修訂),是以Inoua為作者的版本的兩倍多。(Smith和Inoua正在修訂該論文,他們后來將其作為預印本發布,以便在期刊上發表。)
這項新研究的一位作者告訴同行評審大會,巨大的差距可能不會讓許多研究人員感到驚訝。但令人不安的是,因斯布魯克的行為經濟學家Christian K?nig-Kersting說:“同一工作的評價不應該因是誰寫的而有所不同。”“因為這使得年輕和不知名的研究人員在學術圈中不好嶄露頭角。”
作者不能排除種族或地理歧視影響了一些審稿人的決定。K?nig-Kersting指出,Smith的名字聽起來像美國人,他是白人,而Inoua是尼日爾公民,皮膚黝黑。
研究出版偏見的研究人員建議進行雙盲審查來掩蓋作者和審稿人的身份,可能會降低馬太效應。但K?nig-Kersting告訴大會,這種策略可能行不通,因為審稿人通常可以從預印本或會議演講中知道作者。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viewers-award-higher-marks-when-paper-s-author-famous
原創文章,作者:華算老司機,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2/09/19/ecae4ce0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