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液工程通過構建富含LiF的固體電解質間相(SEI)來實現具有高庫侖效率(CE)的鋰金屬電池(LMBs)。然而,LiF的低導電性會擾亂Li+在SEI中的擴散,從而誘發了Li+轉移驅動的樹枝狀沉積。
浙江大學范修林、范利武等建立了一個機械模型,以解讀SEI是如何影響高氟電解液中的Li沉積。
圖1. LMB中的鋰沉積模型
所提出的理論描述了容量損失和電流密度之間的線性關系,以確定斜率k(由SEI成分的Li+流動性決定)作為描述整個SEI的Li+通量均勻性的指標,而截距決定了電解液可以達到的最大CE。所提議的模型激發了雙鹵化物(F和Cl)電解液的設計,它們會在鋰金屬負極(LMA)上原位產生雙鹵化物(LiF1-xClx)SEI。
圖2. 不同電解液中鋰沉積行為的建模
結果,與LiF相相比,Cl摻雜使LiF1-xClx相具有快速的Li+電導率,并在不影響機械穩定性的情況下降低了6倍的能量屏障。其有效性體現在鋰-銅電池的CE(>99.5%)和全電池循環壽命的延長(>200次)。特別是,使用雙鹵化物電解液的無負極Cu | |LiNi0.5Co0.2Mn0.3O2軟包電池在實際水平上實現了>125次循環。因此,所提出的方案能夠從根本上理解和評估鋰的沉積,并為實現高能量的LMB開辟了一個可行的工程方法。
圖3. LMB的性能和表征
Tackling realistic Li+ flux for high-energy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3151-w
原創文章,作者:華算老司機,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2/09/29/ca776de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