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頂刊集錦:Angew.、Nature子刊、AFM、Small、Nano Res.等成果 2022年10月17日 上午12:19 ? 頂刊 ? 閱讀 34 催化成果頂刊集錦 1. Angew. Chem. Int. Ed.:提高183倍!H-C3N4高效光還原CO2 光還原CO2為緩解能源危機和全球碳平衡提供了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但受限于高活化能和速率限制的質子轉移。基于此,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所葉金花教授和清華大學曲久輝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高效CO2轉化的雙位點策略,通過在吡啶N空位處極化CO2分子,并通過吡啶N在聚合氮化碳上N空位附近的質子化加速中間質子化。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證實,在sp2雜化的C=N-C骨架中引入了N空位,以增加周圍的電子密度,從而提高其對CO2的化學特異性親和力。近端吡啶N的缺陷相關質子化有助于CO2結合和轉化中間體的原位質子化。作者認為空的和質子化的吡啶N位點之間的協同作用顯著降低了生成關鍵*COOH中間體的反應能壘。 實驗測試發現,激發的氮化碳、缺陷誘導的淺阱態、均質電荷介質和CO2分子之間的有效電子轉移中繼使光催化劑具有前所未有的高CO產率(1835 μmol g-1 h-1)和選擇性(96%),是原始體氮化碳的183倍。該研究成果為利用雙活性位點協同催化技術克服CO2光還原的技術挑戰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途徑。 Facilitating Molecular Activation and Proton Feeding by Dual Active Sites on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 for Efficient CO2 Photo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12706.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2706. ? 2. Nat. Commun.:N-CuO電催化O2產生1O2以降解有機污染物 由于環境友好的操作和現場生產力,通過電催化氧氣(O2)生產單線態氧(1O2)在環境凈化方面具有極大的興趣。然而,O2在催化劑表面的側向構型會導致H2O的形成,嚴重限制了1O2生產的選擇性和活性。基于此,南開大學展思輝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穩健的N摻雜CuO(N-CuO)電催化劑,在N-Cu-O3位點具有鮑林型(端接)吸附O2,用于在直流電場下選擇性生成1O2。 作者利用N-CuO電催化劑在直流(DC)電場下使用O2直接電催化生產1O2,其中Cu-O4的表面局部配位環境被調節為N-Cu-O3部分。結果表明,在電催化作用(electrocatalysis, EC)過程中,通過調整N摻雜CuO的電子結構和配位環境,實現了1O2的選擇性生成,與未摻雜CuO電催化體系中H2O形成過程中產生的?OH中間體形成鮮明對比。 結合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研究,發現O2在N-Cu-O活性位點上的吸附是“端接”型的,這促進了?OOH的形成,為1O2的選擇性生成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該研究所提出的N摻雜劑策略適用于一系列過渡金屬氧化物,為現有的高性能電催化1O2生產提供了通用的電催化劑設計方案。 Pauling-type adsorption of O2 induced electrocatalytic singlet oxygen production on N-CuO for organic pollutants degradation. Nat. Commun.,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3149-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149-4. ? 3. Nat. Commun.:三元Pd-In2O3-ZrO2催化劑助力CO2加氫制甲醇 鈀(Pd)促進和在單斜氧化鋯(ZrO2)上的沉積是提高塊狀In2O3在CO2制甲醇中的性能的有效策略,若能集成到單一催化系統中,則可以釋放出優異的反應性。然而,利用各個組件的協同效應至關重要且極具挑戰性,因為需要精確控制它們的組裝。基于此,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Javier Pérez-Ramírez(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通過火焰噴射熱解(flame spray pyrolysis, FSP)制備的三元Pd-In2O3-ZrO2催化劑,該催化劑具有顯著的甲醇生產率和金屬利用率,超過了二元催化劑。 在文中,所制備的三元Pd-In2O3-ZrO2在基于CO2的甲醇合成中,其時空產率(space-time yield, STY)達到約1.3 gMeOH h-1 gcat-1。與浸漬和共沉淀方法相反,FSP促進了低核Pd物種和In2O3片晶之間的形成和協同相互作用,它們被支撐在t-和m-ZrO2顆粒的動態混合物的表面上,通過深入表征證實了這一點。 動力學分析表明,這種獨特的催化劑結構如何通過減少RWGS反應來促進甲醇生產。通過使用非原位和原位電子順磁共振光譜的廣泛研究,作者解決了表征和量化In2O3基催化劑上氧空位的長期挑戰,從而促進了對這一關鍵性能描述符的理解。該研究開啟了In2O3催化CO2加氫制甲醇的新篇章,重塑了對ZrO2多態效應的理解,并展示了FSP作為工程復雜多相催化系統的強大平臺,適用于多種應用。 Flame-made ternary Pd-In2O3-ZrO2 catalyst with enhanced oxygen vacancy generation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Nat. Commun.,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33391-w.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391-w. ? 4. Adv. Funct. Mater:PtBi NRs助力電催化醇氧化 作為直接醇燃料電池(direct alcohol fuel cells, DAFCs)中醇氧化反應的最佳電催化劑,鉑(Pt)基納米材料仍面臨Pt原子利用率低、反應動力學差等挑戰。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學魯啟鵬教授、曹文斌教授和高磊副研究員、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夏靜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自蝕刻策略來制備具有大量低配位原子和不均勻拉伸應變(≈4%)的PtBi納米環(PtBi NRs)。 所制備的PtBi NRs在堿性介質中對甲醇氧化反應(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MOR)和乙醇氧化反應(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EOR)表現出優異的活性。特別是,PtBi NRs對MOR和EOR的質量活性(MA)分別是商業Pt/C的9.4倍和8.5倍,在已報道的Pt基催化劑中名列前茅。此外,PtBi NRs的高度開放結構被認為提供了豐富的催化活性位點,并增加了Pt原子的利用率。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由于PtBi NRs中拉伸應變和配體效應的協同作用,對關鍵反應中間體的吸附能和決定電位步驟的能壘兩個重要因素進行了顯著優化。該工作為合理設計和制備用于DAFCs的高效催化劑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策略。 The Synergy of Tensile Strain and Ligand Effect in PtBi Nanorings for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Alcohol Oxidation. Adv. Funct. Mater, 2022, DOI: 10.1002/adfm.202208760.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8760. ? 5. Appl. Catal. B Environ.:Pt/In2O3-ZrO2催化劑具有增強的CO耐受性:ZrO2的影響 在CO存在下,通常負載型鉑(Pt)催化劑對CO2加氫制取甲醇沒有活性。基于此,天津大學劉昌俊(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將ZrO2添加到Pt/In2O3中以CO2作為共同進料氣體進行CO2加氫制甲醇。在Pt/In2O3-ZrO2上實現了高活性和增強的CO耐受性。 在21000 cm3·h-1·gcat-1的含4% CO的原料氣下,300 ℃和5 MPa條件下甲醇的時空產率(pace-time Yield. STY)為0.569 gmethanol gcat-1 h-1。隨著ZrO2的加入,Pt和In2O3-ZrO2固溶體-載體之間發生更強的電子轉移。這導致較弱的CO吸附,從而抑制了In2O3的過度還原并增強了Pt催化劑的CO耐受性。 此外,ZrO2修飾的In2O3的氧空位(Ov)促進了CO2的活化。Zr修飾的氧空位(In-Ov-Zr)和Pt催化劑的協同作用促進了通過從CO2加氫合成甲醇的路線(CO2*→HCOO*→H2COO*→H2CO*→H3CO*→H3COH*),這與采用CO加氫路線的Pt/In2O3不同。 Highly active Pt/In2O3-ZrO2 catalyst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with enhanced CO tolerance: The effects of ZrO2. Appl. Catal. B Environ., 2022, DOI: 10.1016/j.apcatb.2022.122018.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2.122018. ? 6.?Small:Co@Zn-N-CNTs電催化劑助力HER 過渡金屬基碳納米材料作為高效電催化劑的合理設計仍然是電化學經濟制氫的關鍵挑戰。碳納米管(CNTs)作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催化劑,通常被非金屬摻雜劑活化以提高其催化性能。然而,很少研究CNTs的金屬摻雜或金屬/非金屬共摻雜。基于此,青島科技大學林健健教授和濟南大學周偉家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利用ZnCo2O4雙金屬氧化物模板,將Zn和N均勻摻雜到Co納米顆粒嵌入碳納米管中,形成Co@Zn-N-CNTs電催化劑。 在CNTs的形成過程中,鋅(Zn)原子從ZnCo2O4揮發,原位涂覆到碳骨架中。特別是由于Zn的電負性較低,電子很容易從Zn轉移到碳原子上,從而為碳層產生了較高的電子密度,進而為氫還原提供了更有利的催化位點。 實驗測試發現,Co@Zn-N-CNTs催化劑在0.5 M H2SO4電解液中表現出較強的析氫反應(HER)活性,在電流密度為1 mA cm-2時的起始電位為- 20 mV,在10 mA cm-2時的過電位為67 mV,Tafel斜率僅為52.1 mV dec-1,并具有持久的長期穩定性。該研究為利用Zn作為電子調節劑和活性促進劑設計高效電催化劑提供了全新的見解。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ver Co Nanoparticles Embedded N-Doped Carbon Nanotubes Electrocatalyst with Zn as an Accelerant. Small, 2022, DOI: 10.1002/smll.202204827.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4827. ? 7. Nano Res.:碳負載CuAu納米顆粒的氧化誘導相分離用于電化學還原CO2 合金納米結構因其有益的“協同效應”和低成本而在熱催化和電化學催化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了解合金納米結構,包括相、界面和化學成分,是將它們用作高效電催化劑的先決條件。基于此,天津大學羅浪里教授和董澤健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使用碳負載的CuAu納米顆粒(CuAu NPs)作為模型催化劑來展示相分離引起的CO2還原反應(CO2RR)電化學性能的變化。 在文中,作者使用負載在石墨烯(Gr)和CNT上的CuAu納米顆粒作為模型電催化劑來評估CuAu的相分離對其CO2RR催化性能的影響。在熱退火條件下,Cu原子與CuAu納米顆粒分離形成CuOx,這是由Cu的表面氧化驅動的,分別導致CuAu/CNT和CuAu/Gr的選擇性向CO變化的逆轉趨勢。 通過詳細的結構和化學分析,揭示了在中等相分離過程中分離的CuOx和CuAu納米顆粒之間的密切接觸可以促進CO的產生,而CuOx和Au的完全空間分離會導致較差的CO產生。這些結果為電化學還原CO2的多元素納米結構相的微調提供了見解。 Oxid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of carbon-supported CuAu nanoparticles for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Nano Res., 2022, DOI: 10.1007/s12274-022-4935-9.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935-9. ? 8. Nano Res.:超穩定Pt5La金屬間化合物高效ORR 設計可行的氧還原反應(ORR)電催化劑需要提高活性和穩定性,而獲得高穩定性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催化劑預計能在頻繁啟動/關閉的情況下高效工作至少數千小時。其中,將Pt與早期過渡金屬(Pt-La合金)合金化是一種有效的催化劑構建策略,以潛在地滿足這些需求。基于此,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邢巍研究員和葛君杰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個采用解剖分散前驅體輔助合成方法,成功地將La通過Pt接合到Pt晶格中,從而合成了Pt5La金屬間化合物。 通過一系列的表征證實了Pt5La合金的形成,所制備的催化劑具有較好的活性,半波電位為0.92 V,質量活性為0.49 A·mgPt-1,嚴格遵循4e–轉移途徑。值得注意的是,AST數據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即通過將稀土金屬嵌入子層來獲得高穩定的Pt基電化學合金。 合金NCs中存在La向Pt原子的強電荷轉移,顯著改變了Pt的電子結構,進而引發吸附種的吸附強度下降。Pt的電化學還原峰證明了這種相互作用不僅保證了ORR的高活性,而且對提高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為具有優異電催化性能的Pt-稀土金屬合金的未來應用提供了新的機遇。 Ultra-stable Pt5La intermetallic compound towards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Nano Res., 2022, DOI: 10.1007/s12274-022-4868-3.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2-4868-3. 原創文章,作者:華算老司機,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2/10/17/ded0c813c7/ AFMAngew.Nature子刊催化頂刊集錦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麻省理工/新加坡國立JACS:機器學習預測共軛低聚電解質分子的抗菌活性 2023年10月13日 北航宮勇吉/張瑞豐Appl. Catal. B.: Pt、Ni和P原子協同效應增強PtNiP納米線電催化HER性能 2023年10月10日 浙江大學,再發Nature! 2023年11月10日 優秀!他,中科大本科、普林斯頓博士,師從諾獎得主,新發Nature大子刊! 2024年12月24日 ?電子科大李廷帥Angew.:Fe2TiO5 NFs電催化硝酸鹽還原為氨 2022年12月15日 孫學良院士&涂江平,最新AEM:全固態鋰電循環1000次,容量保持96%! 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