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間體結合能的線性標度關系,限制了催化劑在CO2電還原中的性能。基于此,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胡喜樂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陽離子濃度梯度策略,以促進活性并調整CO2電還原的選擇性,從而打破標度關系。在最佳濃度的乙酸鉀(KAc)電解液中,Cu、Ag和In催化劑產生的電流密度分別是在0.5 M KAc條件下產生的C2H4、CO和甲酸鹽的7.1、3.2和2.7倍。KAc濃度的增加也改變了Ag上CO對甲酸酯的選擇性,Cu上CO轉化為C2產物的選擇性。通過場校正DFT計算對Ag和Cu計算,研究了中間體結合能與場之間的關系。隨著電場增加,CO2在Ag和Cu上的吸附不斷增強,有利于CO2RR。其中,第一次電子轉移到*CO2是Ag(147 mV dec-1,0.5 M)和Cu(154 mV dec-1,0.5 M)上的速率限制步驟(RLS),并且隨著電解質濃度增加,Tafel斜率降低。因此,促進CO2吸附是濃縮電解質中CO2RR活性提高的原因。此外,作者研究了形成*COOH(CO路徑)和*OCHO(甲酸路徑)的第一個質子轉移步驟。Ag在*OCHO上的吸附能低于在*COOH上的,而*CO2→*COOH和*CO2→*OCHO轉化在-1.0 V vs RHE時都是熱力學有利的。在低濃度電解液中(場<-0.4 V/?),*COOH的吸附能約為-1.5 eV,接近CO火山中Au的最佳值,而*OCHO的吸附較弱,遠離最佳Sn參考值。當陽離子濃度較低且電場較弱時,CO是Ag上的主要產物。A Cation Concentration Gradient Approach to Tune the Selectivity and Activity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14173.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1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