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催化CO2還原來生產化學品和燃料,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可再生能源儲存與CO2循環利用的解決方案而受到廣泛研究。近年來,研究者逐漸發現,電解液中堿金屬離子對CO2還原起著關鍵作用。例如:1Nature Catalysis:堿金屬陽離子如何促進CO2還原文中,波士頓學院Matthias M. Waegele、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Michael J. Janik等人提供了在CO2還原制CO的過程中,堿金屬陽離子在多晶Au電極上發生特異性吸附的實驗證據。采用表面增強紅外吸收光譜(SEIRAS)技術,在多晶Au電極上建立了以四甲基銨(methyl4N+)作為振動探針,用于探測堿金屬陽離子在電極上的相對表面覆蓋度。在CO2還原制CO的過程中,特定吸附的堿金屬陽離子的表面覆蓋度依次為Li+?< Na+?< K+?< Cs+。光譜學確定的相對表面覆蓋度與堿金屬陽離子的水合自由能相關,即堿金屬陽離子的水合殼層束縛越不緊密,其表面覆蓋度越高。此外,作者還確定了CO的轉化率隨吸附堿金屬陽離子的覆蓋的降低而增加,表明堿金屬陽離子在電極-電解質界面部分去水化的程度在其促進CO2還原的能力中起著關鍵作用。詳細介紹可見:CO2還原新進展!研究電解液中的陽離子,成就一篇Nature Catalysis!2Nature Catalysis:加點堿金屬離子,強酸介質下還原CO2!文中,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胡喜樂教授團隊研究表明,通過使用堿金屬離子抑制HER,可以在酸性介質中進行有效的電催化CO2還原,從而克服了碳酸鹽問題。在三種典型的催化劑中(SnO2/C、Au/C和Cu/C),證實了這種陽離子效應具有普適性,從而導致甲酸和CO生成的法拉第效率高達90%。結果表明,物理吸附在陰極上的水合堿金屬離子改變了雙層電場的分布,從而抑制了水合氫離子的遷移,阻礙了氫的析出,同時通過穩定關鍵中間體來促進CO2的還原。詳細介紹可見:胡喜樂Nature Catalysis:加點堿金屬離子,強酸介質下還原CO2!3Nature Catalysis:缺少堿金屬陽離子,即使有催化劑也無法進行CO2還原!萊登大學Marc T. M. Koper等人通過循環伏安法研究了CO2在Au電極上的還原行為,結果表明,在沒有金屬陽離子的情況下,在純凈的1 mM H2SO4電解質中不會發生還原反應。使用掃描電化學顯微鏡,以鉑超微電極作為CO和H2傳感器,在表面產生尖端收集模式下進一步研究了溶液中有和沒有金屬陽離子的CO2還原行為。研究證實:只有在電解液中加入金屬陽離子,才會在Au、Ag或Cu上產生CO。DFT模擬證實,部分去水化的金屬陽離子通過近距離靜電相互作用使CO2–中間體穩定,從而促進CO2還原。
出現爭議
通過前面介紹,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電解液中存在的堿金屬離子對CO2還原行為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針對上述結論,學術界上也存在著一些爭議。近日,中佛羅里達大學Duy Le等人在《Nature Catalysis》上發表了他們的觀點。針對Marc T. M. Koper等人提出的“部分去水化的金屬陽離子通過近距離靜電相互作用使CO2–中間體穩定,從而促進CO2還原”的觀點,Duy Le等人認為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即所采用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并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電催化反應,這可能使其最終得出的結論存在偏差。具體說來,為了簡化過程,在Marc T. M. Koper等人的模擬結果中,作者通過固定Au(111)層的Au原子和表面吸附的CO2分子的C原子來進行動力學模擬。其中,C原子被保持在Au表面以上2.16 ?的距離,以限制CO2從表面的解吸。類似的模擬也存在于缺乏金屬離子的溶液體系下,C原子被設定為無法移動,以防止它們擴散、以及從Au(111)表面解吸。Duy Le等人認為,雖然這樣的約束對于為所提出的機制提供證據可能是必要的,但它也導致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即CO2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結合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溶液有或沒有金屬陽離子。為此,為了進一步研究CO2的吸附特性,Duy Le等人考慮了金屬陽離子的存在,進一步模擬了更加真實的CO2還原環境。作者建立了Au-H2O-CO2和Au-H2O-K+-CO2體系。模擬結果表明,在較短的模擬時間內(小于100 fs), CO2分子從Au(111)表面解吸,而且不管K+是否存在,O-C-O鍵角最終將返回到~180°。除了CO2的解吸,還發現K+和CO2的距離隨著模擬的進行而增加(圖b),表明它們之間發生去耦合。可以看到,上述模擬結果并無法重現Koper等人描述的Au(111)上CO2的雙齒狀吸附構型。與此同時,Le等人也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機制,即多晶Au上(111)面可能不是活化CO2的主要活性中心,而可能是(100)面。他們再次表示,先前的研究也揭示了具有低密勒指數的Au(100)才是CO2還原的最佳活性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