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CO2電化學還原為C2+醇的工業化,需進一步提高選擇性和產率。其中,構建具有良好局部環境的可控表面位點是引導C2+途徑的有效方法。基于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和朱慶宮研究員(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室溫一步合成策略,以制備高度穩定的Cu氣凝膠作為有效的CO2還原電催化劑。通過使用弱還原劑(NH3·BH3)還原Cu2+得到的Cu氣凝膠,C2+產物的法拉第效率(FE)達到了85.8%,其中C2+醇的選擇性為49.7%,局部電流密度為397.6 mA cm-2,而使用強還原劑(NaBH4)制備的Cu氣凝膠有利于生成CO。本文通過DFT計算,研究了C2+產物在活性位點上的催化活性。鑒于*CO是關鍵的反應中間體,其在活性位點的吸附/解吸強度取決于Cu表面的性質。作者選取Cu(111)-原始、Cu(111)-位錯、Cu(111)-階躍和Cu(111)-位錯/階躍四種模型結構進行理論模擬,分別用Cu-p、Cu-d、Cu-s和Cu-d/s表示。在CO2RR過程中,*CO中間體的形成是由水溶液電解質中的CO2分子(*COOH)加氫形成的。不規則的Cu結構(Cu-d、Cu-s和Cu-d/s)降低了CO2加氫反應的能量,有利于后續生成*CO中間體。在缺陷Cu結構下,生成CO的*CO解吸能量顯著降低,在Cu-d/s時達到0.2 eV。同時,*CO中間體二聚生成*OCCO的反應能在缺陷Cu結構上呈上升趨勢。通過計算不同結構下*CO二聚和*CO解吸的反應能差,發現*CO在Cu-p表面更容易二聚,而在Cu-d/s表面更容易脫附。進一步表明,對比Cu-d、Cu-s和Cu-d/s結構,Cu-p結構可以提高C2+的選擇性。這些結果證實了CO的解吸/二聚取決于表面的局部幾何形狀,缺陷Cu-d、Cu-s和Cu-d/s位點負責CO的生成,而Cu-p位點有利于C2+產物的生成。Crystal growth kinetics guided Cu aerogel for highly-efficient CO2 electrolysis to C2+ alcohols. Chem. Sci., 2022, DOI: 10.1039/D2SC04961A.https://doi.org/10.1039/D2SC0496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