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材料領域江龍、王佛松2位院士逝世!10天內我國痛失20位兩院院士! 2023年1月2日 上午1:03 ? 話題 ? 閱讀 13 來源丨材料學網 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江龍、王佛松2位院士逝世!10天內(12.21-12.30),我國痛失20位兩院院士! 驚悉我國材料膠體與界面科學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江龍院士不幸逝世,享年89歲! 江龍,物理化學家 1933年1月1日生于上海,籍貫福建建甌。195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膠體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俄羅斯膠體雜志國際版和《中國科學》等四家國內雜志的編委。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習工作經歷 1933年1月1日 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建甌)。 1950-1953年 在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1953-1956年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化學研究所與化學研究所工作。 1956-1960年 在蘇聯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所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60-1975年 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1975-1999年 中國科學院感光研究所工作。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 在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任訪問學者。 1999年至今 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成就 長期從事膠體與界面科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硅酸凝膠和濃分散體系的結構與流變性質,結合多項國民經濟重大任務,在研制航空航天遙感膠片、制備高濃度水煤漿以及強化采油等項目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80年代以來,在國內倡導并開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電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視覺薄膜、泡囊仿生傳感器以及納米顆粒制備、組裝和納米顆粒生物效應等研究中作了許多創造性工作。編著、翻譯和主編論文集5部。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8項獎勵,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項。 1.硅酸凝膠與二氧化硅超細顆粒的研究 江龍早年跟隨戴安邦從事硅酸聚合理論的研究,為主要研究者之一。從理論上闡明了SiO2溶膠膠凝速度與pH的關系,該理論被傅鷹稱之為“關于SiO2溶膠膠凝速度與pH關系的第一個定量理論”并收入書中,這一成果同時被Iler引用收入“Chemistry of Silica”書中,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濃分散體系流變學的研究 濃分散體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與工農業生產中,因而研究其穩定性與流變性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用意義。60年代初期江龍主要研究粘土體系的流變與絮凝特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流變學研究手段。從1983年起,江龍結合國家攻關項目對新型代油燃料水煤漿的制備及其機理進行研究。從表面吸附和復合添加劑入手,使之具有特定的觸變結構,制備了當時認為是難度極大的濃度高達70%的可流動水煤漿。工作中,他充分利用了顆粒大小級配的思想,提出了雙峰級配工藝路線,采用天然表面活性劑使質優價廉的水煤漿的生產成為可能。這種工藝雖然先進,但比較復雜,當時未被承認。直至1987年意大利Snamprogetti公司來華介紹他們在世界上最大的水煤漿廠的制漿工藝路線時,人們才發現意方的工藝和江龍等的思路和工藝路線是一樣的,致使中國在與意方談判中始終處于平等地位。1986年他參加“七五”攻關和1989年參加世界實驗室項目“難成漿神木煤制漿研究”,利用表面處理的辦法解決了無法制成濃度大于60%的水煤漿的難題,使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七五”攻關鑒定評語)。1988年又進一步發展了這方面的理論,解決了“黃金礦全尾砂充填”難題,即將礦區中大量存積的尾砂變成高濃度(78%)可流動砂漿。這項工作,國外雖已有報導,但國內一時還不知從何著手。江龍根據界面科學和流變學的原理,很快解決了這一難題,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還深化了膠體化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離漿現象與漿體動態穩定性之間的關系,表面憎水性與堆積濃度之間的關系等,對濃分散體系的研究有重要意義。水煤漿工作獲得了三項中國專利,一項科學院二等獎。 感光乳劑是鹵化銀微晶的濃分散體系,60年代初期,江龍領導和參加了仿制U-2飛機所用膠片的任務,開展了鹵化銀乳劑及菁染料在鹵化銀上吸附的基本研究。U-2飛機用膠片仿制成功,推動了當時中國感光科學和工業的發展。以后參加了人造衛星膠片的研究工作。獲國防專用科技進步特等獎和科技大會獎等多項獎勵。他們提出的在鹵化銀表面上形成了染料與鹵化銀的電荷轉移絡合物以及在聚集態形成過程中弱作用力起主要作用等觀點,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3.單分子膜與界面流變 單分子膜的研究對人工仿生膜以及分子電子器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江龍及其小組近十余年來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液/氣界面性質與界面流變的手段。其中有Brewster角顯微鏡、表面反射光譜儀等原位方法,所用儀器大多是自行安裝成功的,這些方法使他們能從更深層次上闡明許多現象的本質。 1987年在從事國家攻關項目強化采油的工作中,江龍等利用自制的扭擺式界面流變儀證明了驅油產物穩定性與油滴界面粘度有密切關系。這是強化采油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該工作和其他單位的工作一起,獲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后,他們又利用單分子膜技術研究了堿驅和高分子驅油中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證明了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劑能形成絡合物,具有超加和作用,提出了生成高活性絡合物的新模型。這一成果已被國外學者多次引用。 4.功能分子有序組合體和生物分子電子學的研究 從80年代開始,由于微電子學以及仿生學發展的需要,利用LB膜等方法以形成功能分子有序組合體的工作迅速發展。自1985年以來,江龍從LB膜與界面化學入手,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并將研究重點領域集中在生物體系上。主要從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仿視覺納米薄膜的研究,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極有前途及壽命很長的生物光電材料。因此制備細菌視紫紅質及其發色功能化合物視黃醛的光電響應薄膜,研究它在有序組合體中電子與能量傳遞的工作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在日本公布得到雙向光電流后僅一年,他們就測出了同樣的效應,并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光報警器原型(已通過科學院院級鑒定)和光計數器。這方面已發表論文31篇。“八五”863項目評語為“在細菌視紫紅質和視黃醛仿生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成膜技術、膜表征和光電響應原型器件的試制等方面均取得很大進展,也反映了很高的學術水平,很好地完成了任務”。目前他們與德國Hampp教授,西安光機所、生物物理所有合作關系。江龍和他的同事曾就此題目應邀于1994年在印度以及1997年在中國舉行的“國際分子電子學和生物計算機會議”上作大會發言。 二是LB膜和泡囊在仿生傳感器中應用的研究。主要結合葡萄糖氧化酶仿生傳感器來進行研究。其特點是在酶膜中引進LB 膜以擴大電流響應的寬容度,采用了聚吡咯以提高響應電流。由于這一工作牽涉到仿生模擬膜的許多理論問題,又涉及糖尿病、病毒和細菌的檢測,因此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在1991年第五屆國際LB膜會議上,M.Petty在其大會邀請報告中,專門介紹了江龍實驗室的工作。美國加州大學的T.F.Yen教授約江龍為他主編的“Membrane-Mimetic 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s”一書寫稿(1994)。 利用變色泡囊以檢測病毒和細菌是自1993年開始的。當年Charych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利用嵌有唾液酸頭的變色聯乙炔泡囊可以識別感冒病毒。這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注意。但她所用的唾液酸是聯在聯乙炔的分子上的,然后通過乙炔鏈間聚合將唾液酸引入泡囊。這種方法十分復雜,而且很貴。江龍等成功地利用了非聚合的方法將糖脂結合到泡囊之中,形成了可變色泡囊,使這種泡囊在遇到細菌時也能變色,為這種研究另辟蹊徑。該工作刊登在J.Amer.Chem.Soc.和Langmuir等國際著名雜志上。 在生物有序組合體的研究中,江龍等觀察了葡萄糖氧化酶、細菌視紫紅質等生物體對不同憎水鏈長的中性和帶電糖脂單分子膜的插膜現象,證明了弱作用力(尤其是憎水力)在形成等仿生有序組合體中的重要作用,是使生物體保持α螺旋和活性的重要條件,這一證明對制備仿生分子器件有重要意義。 5.納米顆粒的制備及其應用 納米材料研究的突破和巨大應用前景,使膠體與納米顆粒的制備成為科學研究的前沿。江龍等近五年來集中研究超細憎水單分散顆粒的制備及其在高技術中的應用,發展了一系列制備憎水單分散二氧化硅和貴金屬的膠體化學方法,能制得從30納米到10微米范圍內的單分散二氧化硅微粒和10納米以下的貴金屬顆粒,同時解決了納米顆粒的聚集難題,利用弱作用力使金顆粒整齊排列。他的實驗室首次證明,納米憎水顆粒可以提高泡沫的穩定性,定量地計算了泡沫穩定的兩種因子與顆粒表面憎水化的關系。提出了納米憎水顆粒穩泡效應的主要原因是使泡沫膜中形成納米顆粒的網狀結構,使其重力淌水因子變弱。江龍等還在自行設計的單分子膜裝置上制出小于2納米的顆粒。納米顆粒的整齊排列在未來的納米電子學中是一個關鍵問題。但由于納米顆粒的巨大表面能易于聚結,整齊排列是科學上的一個難題,江龍等利用納米顆粒的單一化技術和LB膜技術使憎水納米金顆粒緊密排列形成二維有序的方陣,他們又進一步地在高分子襯底上得到了整齊的二維金原子點陣。 納米顆粒的生物效應在國內外都是一個涉及不多的領域。江龍等將納米金和二氧化硅納米顆粒加入葡萄糖氧化酶中,發現可提高葡萄糖氧化酶傳感器的響應電流達10倍以上。又發現納米顆粒能提高細菌視紫紅質和視黃醛仿生光電響應薄膜的光電流和壽命。他們提出了這種效應的機理是由三種因素造成的,即比表面、表面定向和量子尺寸效應造成的。其中表面定向和量子尺寸效應的提法帶有自己的特色。 沉痛悼念江龍院士 先生一路走好! 驚悉中國共產黨黨員、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佛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31日14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遵照家屬意愿,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王佛松 院士 著名材料高分子化學家 廣東興寧人,1933年生。195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前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6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所長等職。1979年至1981年作為客座教授在意大利CNR的高分子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8-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00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化學部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雙烯烴定向聚合、光電高分子、二氧化碳的固定以及高分子/無機納米復合材料,領導和參與順丁和異戊橡膠的研究及中試推廣工作,發現了異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劑,并初步闡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結構以及催化機理,為順丁橡膠實現工業生產和異戊橡膠的中試做出了較大貢獻。在導電聚乙炔及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并將聚苯胺及其防腐涂料推向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1985),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1982、1988)、三等獎1項(199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1990),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983、1986), 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2002)及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獲權美國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45項,發表SCI論文350余篇。 學習工作經歷 1933年,王佛松在廣東興寧地處粵贛閩三省交界呱呱墜地,給這個清苦的農家帶來了喜悅。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本分的農民。從5歲開始上學堂,背負著家人的期待,懷揣自強奮進的夢想,他一路成長為我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一名科學家。 195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在四年學習期間,他刻苦努力、勤奮好學,始終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深得老師贊賞。 1955年被錄取為留蘇預備生,1956年被選派到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師從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和合成橡膠專家波?亞?多爾哥普羅斯克院士。1960年獲蘇聯化學科學副博士學位。 1960年至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為了發展中國合成橡膠工業,他把在國外學到的科學知識、先進技術應用于中國的合成橡膠研究中,他領導和參加高順式聚丁二烯橡膠的合成、聚合機理及聚合物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究,提出了兩種新催化體系,為中國的順丁橡膠科研與工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該體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試,找到了連續聚合中掛膠的原因與防止方法。 1979年 王佛松應意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Porri教授的邀請,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工作了15個月。在此期間,他針對稀土催化雙烯聚合機理,又深入開展了幾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首次用稀土催化劑合成高分子量、高結晶度的聚己二烯,指出了日本學者有關這一聚合物結構所提出的錯誤結論,給予了合理的解釋和提出了異戊二烯稀土催化定向聚合機理。 20世紀80年代后主要從事導電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982年任研究室主任,1984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助理,1985年任所長。走上領導崗位以后,他除了參加和具體指導科研工作與培養青年人外,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究所的科研組織管理與行政領導工作中。 1984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科技專家”稱號。1988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和1998年先后當選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 員會委員,200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3年11月15日與企業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儀式在荊門市掇刀區舉行。 2014年受聘為嘉應學院榮譽教授。并表示將一如既往地關心家鄉的高等教育事業,為嘉應學院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 2015年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成立,王佛松院士應邀擔任協會顧問,并題詞寄予厚望。 學術貢獻 王佛松主要從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導電高分子研究。于20世紀首次發現了稀土催化劑可用于異戊二烯的定向聚合,并開發出橡膠新品種———稀土異戊橡膠。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展導電高分子研究,與國外幾乎同時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支撐膜;針對定向聚合生產中溶劑回收能耗大的問題,提出了稀土異戊二烯本體聚合的研究,并開發出合成雙烯橡膠新技術,取得專利。 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 從1960年底開始,王佛松作為“順丁橡膠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國內首先開辟了“丁二烯順-1,4定向聚合催化劑”研究。通過一系列合成試驗和聚合機理研究,他弄清了鈷體系順丁橡膠中的凝膠是陽離子型交聯反應造成的,并提出添加給電子試劑來抑制凝膠。他與同事一起確認分子量分布窄是當時順丁橡膠加工性差的原因,決定采用鈷鎳混合催化劑來調節分子量分布寬度,從而形成有特色的國外未見報道的催化體系,得到的“順丁-4”像膠性能達到國外樣品水平。在1965年中科院組織的鑒定中被推薦為首選推廣體系,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擴大試驗。之后,王佛松又參與并領導了“順丁-5”(鎳體系)的小試會戰及帶隊在石油六廠推廣擴試。以上工作為中國順丁橡膠的中試和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 1966年,他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和領導了異戊橡膠的鋁鈦催化劑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組份。該體系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模式和中試,找到了連續聚合中掛膠的原因與防止方法。1970年發現合成高順式異戊橡膠的稀土催化劑,證明了催化活性與稀土元素的種類及價態有關,與烷基鋁及烷基鹵化鋁性質有關;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雙金屬絡合物”結構及其形成機理,弄清了異戊膠分子量及其分布與加工性能的關系,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雙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質。這些基礎工作與系統研究,開發了世界上繼鈦膠和鋰膠之后的新膠種————稀土異戊膠。在吉林化工研究院完成年產30噸中間試驗,通過了石化部組織的鑒定。 本體聚合技術 20世紀80年代初,王佛松發現稀土催化劑可有效催化異戊二烯本性聚合,進而開發了相應的本體聚合技術,獲得了專利,省去了溶劑及其回收,降低能耗,產物性能可與美國IR-10媲美。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導電高分子研究。他們采用稀土催化劑進行乙炔聚合,制成的聚乙炔膜的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均不同于日本白川方法制得的膜,且在相同溫度下制備時,順式含量較高,首次觀察到有單晶微區。他研究了聚乙炔順反異構化動力學,提出了“曲柄旋轉”熱異構化機理,采用“催化劑高溫陳化、低溫聚合”方法,合成的自支撐膜電導率達10S/cm量級。在聚苯胺研究中,他們首次開展取代苯胺聚合工作,突破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膜的制備技術,首次發表了聚苯胺的溶液核磁共振譜和無散射干擾的紅外光譜,證明了1,4偶聯的鏈結構和堿式樣品中的苯/醌比例,提出了摻雜態聚苯胺鏈結構的“四環BQ變體”模型。這些結果發表后在國際上頗有影響。著名導電高分子科學家Epstein書面評述說:“你們的廣泛的研究活動已經取得了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富有成果的基礎研究項目”。 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研究 20世紀90年代初,王佛松與漆宗能教授合作,開展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成功地應用插層聚合方法合成了聚酰胺、聚酯、聚苯乙稀及高抗沖聚苯乙稀層狀硅酸鹽納米復合材料。用這一方法得到的插層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具有高耐熱性、高模量、高強度和良好的阻隔性,其綜合性能大大優于傳統的復合材料。其中尼龍-6納米復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可與尼龍-66的相媲美,這將大大地擴大尼龍-6的應用范圍。 王佛松院士的逝世是高分子領域的重大損失! 沉痛悼念王佛松院士 先生一路走好!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1/02/7fd7ba89c0/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全是頂刊!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23年11月8日 重磅公布!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名單 2023年12月6日 優秀!33歲美女學霸陸盈盈,已為浙江大學長聘教授! 2023年10月27日 46歲“材料”領域知名學者回國,全職加入西湖大學:曾在最好的10年“入錯行” 2023年6月20日 一個清華博士的求學沉浮錄!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起… 2023年11月3日 審稿人竟是本科生?女物理學家發推吐槽,圈內大佬紛紛點贊! 202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