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幫兄聊社保、各省高校引才
現在博士畢業生,如果是在大型的央企工作,比如在北京總部或是上海的總部,年薪加各種補助達到50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在省屬企業里面,很多剛到任的博士畢業生達不到50萬的薪酬待遇。因為很多地方國企的董事長也就是年薪50萬元左右,當然也有超過100萬元的,要看所在的行業和企業的經濟效益。
我以前所在的單位屬于重慶市市屬大型國有企業,企業總資產超過1000億元,員工5萬人左右,分子公司有三十多家,其中還有一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集團也是多年的全國500強企業之一。企業規模雖然大,但資產結構不合理,很多產品生產了幾十年也沒有變化過,加上人員包袱重,除了部分精細化工比較賺錢以外,傳統的大化工產業幾乎都是虧損。
集團除了化工研究院以外,還有一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屬于二級集團的下屬機構,主要從事精細化工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重點是為醫藥、農藥、生物化工作做原料配套,每年專利授權也有好幾十項,但真正轉化為產品就是那么幾項。
公司為了加快技術研發的步伐,強化新型實用型化工產品的開發,引進了五六個學化工的博士和博士后,在2015年前后,承諾的年薪是30萬元左右加項目提成。項目提成主要是指新產品投入生產并產生效益后,可以按照銷售額進行提成,把技術研發和生產經營結合起來。
2015年到2016年共來了五個博士,還有一名博士后,都是重點大學化工工藝方面的博士,理論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剛來的時候每人負責一個實驗室,并配備了相關的輔助人員,這批博士生來了以后,每天做實驗,搞研究,積極性是非常高的。雖然也搞了一兩個研究項目出來,投入中試以后,產品也是比較好的,當時在國內市場還屬于空白,完全是靠進口跨國公司的產品。
但投入工業裝置以后,由于工藝流程長,轉化率低,產品合格率低,安全環保解決的難度比較大,而且投入也比較大,雖然引進了很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生產,但經常是設備運行不穩定,停車時間比較長,連續化,數字化程度不高,開開停停,照這樣下去很難達產達標,不達產達標,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過大,無法達到盈虧平衡點。
幾年過去了,工藝問題解決了,工程化問題無法解決,工程化問題解決了,設備問題無法解決,生產問題解決了,環保問題,安全問題又出來了,先后投入了幾十個億,最終還是無法正常生產。在這期間有的博士被聘為總經理,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可見企業對他們是非常重視的,但最后還是因為技術問題不過關,自己生產的成本比進口產品還要高,只好停產。
到去年為止,五個博士幾乎全部離職了,只有一個年齡大一點不愿意離開,還在公司做技術中心主任,年薪也達不到50萬元,但每年達到30萬以上還是有的。
我介紹我們公司博士生的故事,也許可為你怎樣選擇做一個參考。到國有企業工作總體上還是穩定的,求職時只要公司給你承諾的50萬年薪,只要寫進了勞動合同,兌現也是可能的。但同樣要約定你的工作職責和業績要求。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一樣,每年都會進行年終考評,國有企業的考評更加具體,比如出了多少成果,帶來了多少效益,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什么影響等。
博士生到高校,主要的工作還是教學和科研,博士生剛進高校年薪10萬這是正常的,但隨著技術職稱的晉升,能評上一個副教授到教授,薪酬待遇也有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但要達到年薪50萬很難。同樣的一個人,有的喜歡做學問,搞研究,能出成果,這樣的人留在高校當老師是有發展前途的。
到企業工作的博士,學文科的博士到企業沒有前景,如果自己的專業和研究方向適合企業發展要求的,到國有企業去工作我認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高校是博士成堆的地方,很難出人頭地;但到了企業博士就是個寶貝疙瘩,畢竟學歷層次在那里擺著,要做學問,搞科研都有陣地,學問做煩了,要去搞搞管理,憑著博士的牌子,到各個子公司去任職,這也是機會很多的。
綜上所述,博士畢業,如果自己的專業和企業的需要能對上號,是企業發展非常需要的,我還是建議到國有企業去工作,畢竟50萬的年薪還是有吸引力的;如果你的專業更適合做學問,做理論研究或是基礎研究,那還是留在高校吧,畢竟高校的學術氛圍更好,待遇也會逐步提高。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3/29/a28d71e6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