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平均每晚睡5小時,每隔一天跑一次,每次10公里起 2023年5月1日 上午1:58 ? 話題 ? 閱讀 4 作者丨施一公(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丨中國科學報 近日,施一公出版新書《自我突圍:向理想前行》,書中收錄了兩篇他關于時間管理的文章,提到他回國擔任院士、校長期間,科研時間都不少于50%。現在,施一公平均每天晚上睡5個小時左右,每隔一天跑一次,每次10公里起,堪稱科學界“勞模”。 從5年前(編者注:此文寫于2011年)我決定全職回國開始,關愛我的朋友和老師就常常叮囑我:“一公,無論如何一定要做好研究,這是你的本行,也是你在中國立足的根本!”過去三年,朋友和同事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一公,看你現在這么忙,你還有時間做學問嗎?”在此,我想以這篇文章答復所有關心我的人。 我首先是一名科學家,我熱愛科學研究。實驗室內雖不見刀光劍影,但探索前沿難題時面臨的種種復雜情況和驚心動魄,絲毫不亞于金庸武俠小說中描述的場景,解決一個重大難題后的成就感也遠非任何物質獎勵可比! 培養青年科學家的最佳場所也是實驗室:一次次深入的討論分析、激烈爭辯就像武功高強的師父調教入門后奮發向上的徒弟,這種滿足感也非語言可以描述。我每次離開實驗室幾天或連續兩天以上不與學生討論課題,心里都會備感空虛、悵然若失。 回國前,我立下鄭重誓言:以科學研究為本職,要把5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上。幾年下來,我也可以很自豪地告訴所有關心我的人:我做到了!為了做到這一點,我推掉了絕大多數的應酬和各種非學術會議,也限制自己每年參加國際會議的次數。 作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和醫學院常務副院長,我肩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全力發展生命科學。 清華的工科基礎厚重,學科齊全,而生命學科的體量卻嚴重不足,其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人才引進。過去三年,我把35%左右的時間用在了清華生命科學的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上,其中大部分時間花在面試來求職的海外年輕科學家上。三年半以來,我參與了近百次面試,錄用了50多名PI來清華建立他們的獨立實驗室。此外,我還有相當一些時間用在了講課和教學改革上。(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以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一位做行政領導的朋友問我:“一公,我一天到晚會都開不完,很難有時間做自己的科研,你是如何管理兩個學院的?”我的回答直截了當:“我基本不參與學院管理,我也不怎么開會。” 這是心里話。我是一個科學家,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精通學術,也因此可以謀劃學科的長遠發展和建設布局,但我沒有行政管理的經驗,也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系統訓練,很難在短期內成為一個優秀的行政管理者。 為了揚長避短,我在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內推行“管學分離”。作為院長,我只負責學科建設、人才引進與培養,以及為提高工作效率的機制改革創新;學院書記主持學院黨委工作,負責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代表學院參加學校的各類會議;專職行政副院長負責辦公室、后勤、財務、普通人事、設備及公共設施服務相關事宜。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人事制度改革已經完成、教學改革按部就班的生命科學學院,我只需要花不到10%的時間參與決策管理。 除了分配50%~60%的時間在科研上,35%左右的時間在人才引進、學科建設、教學及其改革上,我還有10%左右的可利用時間。這是我外出開會、評審、對國家建言獻策、鍛煉身體及放松的時間。偶爾寫篇博客的時間也在其中,我從2009年5月注冊博客至今,總共寫了20篇博文,平均每個月一篇。 我崇尚清華的體育鍛煉傳統,常常受“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口號的激勵,至今保持每周跑步兩到三次的習慣。我與清華大學馬拉松愛好者協會的長跑愛好者一起鍛煉,每次跑步少則4~5公里,多則10公里左右。2010年農歷正月二十九、2010年12月31日和2011年大年初二,我都在清華的西大操場上迎著寒風跑步6公里以上。強健的體魄不僅為我的長時間工作提供了保障,也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動力。 回國全職工作三年多了,我和妻子、孩子一起度假的時間加在一起不足10天,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在此期間,清華在大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我的科學研究也站穩了腳跟。我希望自己能夠長期堅持這個高效合理的時間分配習慣! 11年過去后的2022年,施一公又寫下此文—— 我于2014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次年做副校長,直至2018年辭去行政職務。2011—2016年,我基本保持了科研時間占比不少于一半的傳統。 2017年開始,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杭州,全力以赴創辦西湖大學,為此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向社會募集善款,同時聯系國家各部門和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級黨委政府。這樣粗算下來,在科研上保留了40%左右的時間,捐贈募集和政府聯絡用了大約35%的時間,還有20%左右的時間用在教學、人才引進及學科建設方面,最后留有5%左右的靈活支配時間。 在科研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清華的實驗室經過幾年建設已經具備了充足的創新能力。 2015年,我的實驗室在世界上率先解析了來自裂植酵母的真核生物剪接體的空間三維結構,對闡明中心法則中RNA(核糖核酸)剪接這一步的機理做出了關鍵貢獻,這一突破性進展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也是我科學生涯至今為止最重要的一項成果。 同年,我的實驗室與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RC-LMB)的舍爾斯?謝雷斯(Sjors Scheres)又合作解析了與阿爾茨海默病密切相關的γ-分泌酶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 2017年,我的實驗室在世界上再次率先解析了人源剪接體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這一系列研究突破已經遠遠超過我在普林斯頓大學時期的學術水平。2017年之后,我開始在西湖大學建設實驗室,也很快走上正軌。 2021年,我的實驗室率先解析了人源次要剪接體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同年,該實驗室解析了一系列來自非洲爪蟾卵母細胞的核孔復合體的高分辨率空間三維結構。 在運動健身方面,我逐漸加大運動量,強健的體魄幫助我很好地應對了各種困難和挑戰。我現在每隔一天跑一次,每次10公里起,月跑量保持在150~280公里。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的睡眠時間實在偏少。平均每天晚上5個小時左右,中午有時會有10~20分鐘的小憩。但常年如此,我也基本適應了。 運動不息,生命不止。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5/01/30fae2a096/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14年前,林國強院士發現學生的JACS論文無法復現后,是如何處理的? 2023年11月6日 武漢加油!Nature連發兩文關注中國疫情擴散 2023年11月8日 看完20個基金本子感受:老毛病又犯啦! 2023年2月9日 教育部任命!2所211,換帥! 2023年4月21日 潘建偉:創新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 2023年11月27日 重大變革!兩院院士增選正式啟動:首次明令禁止說情打招呼,違規者永久取消參選資格!終身追責 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