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中,特別是青年學者比較關心如何“抱大腿”,以希望在項目申請、論文投稿等增加成功率。
近日,杜克大學陳怡然教授在社交媒體上對一問題發表了看法,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前幾天短暫的在北京停留了一下,見到了幾位以前的學生,聊了不少事情。其中一個話題是學術界如何“抱大腿”,尤其是沒有背景出身的年輕人如何“抱大腿”。我談了談我自己的想法。第一是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給“大佬”提供情緒價值,比如逢年過節噓寒問暖,開會時鞍前馬后服務等等。這些事情雖然重要甚至必要(誰都喜歡讓自己舒服的人嘛),但不足以讓你在一大堆“溜須拍馬”的年輕人里面脫穎而出。最關鍵的是要提供“獨特的”工作價值。
第二是提供”獨特的”工作價值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大佬也是普通人,一樣會在工作中有各種需要和極限。
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是1)大佬的banwidth受限,沒有精力或時間去把一件想做的事情做好做透,那你能不能把這件事擔起來;2)大佬有一些瑣碎細致的事情需要去做但又不想做,或者自身缺乏具體的expertise(比如想去做某個具體的研究方向但又缺乏積累或者資源),那你是不是恰好有這方面的能力。第三是除了自己的師門出身無法改變之外,不要寄希望自己的前途在某一位大佬身上。也許會有某些對你影響特別巨大的個人,但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往往有很多,很難預測最終那個因素在哪個階段起了什么作用,但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是根本。這不是要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問題,更不是”忠心”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自我價值實現途徑和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問題。
第四是很多年輕人沒有意識到,你最大的資源是你年輕。而年輕就有無數的可能(“莫欺少年窮”)。再大的大佬,也會衰老,也會逐漸退出科研一線,影響力也會在跨過頂峰之后逐漸下降。而延緩這一趨勢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扶植有希望的年輕人。不要把這一過程想的太功利,其實這也是學術界得以良性延續的很重要的傳統。大佬當然會希望扶植自己的弟子以傳衣缽。但除此之外,大佬還是會優先扶植最有前途的那位年輕人,并寄希望于這位年輕人將來可以善待自己和/或自己的弟子們。你在尋找能幫助你的大佬,大佬也在一直尋找最值得幫扶的那位”明日之子”。
第五是不要著急去結識跟自己“咖位”差別太大的大佬。如果彼此差距太大,你無法提供有效的工作價值,單純輸出情緒價值反而會讓人生厭。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重心放在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真實價值上,不功利,不犬儒,在對的時間和對的人一起做事,才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6/21/4576d11f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