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生物適合普通家庭、智力一般的學生;畢業出國讀研,也比其他專業更容易 2023年7月3日 上午12:19 ? 話題 ? 閱讀 57 來源丨饒議科學,作者丨饒毅 高考結束,最重要的報志愿階段來了,7月1日,著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表《大學是否選生物:適合普通家庭、智力一般的學生》一文,對哪些同學適合學生物學專業、生物學同學的就業、考研、博后、出國留學、我國目前該領域的優秀院校及科研機構,目前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等作介紹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全文如下: 作為生物學教師,特別是需要注意招生工作和學生畢業出路的老師,十幾年來,我一直關注生物學學生的生源和就業情況。 高考后,很多人希望知道學習什么專業意味著什么,而各種跨界的意見謬誤很多。?? 生物學適合于普通家庭、智力一般的學生選為本科學位,畢業之后可以有多種選擇、而且適合一般家庭出身的智力中等的人。??? 生物的職業前景跨度較大:做的好,可以有高尚的追求成為造福人類、取悅自己的偉大科學家;做的一般,可以成為生物技術產業的普通從業人員。 1)科學智力特高,可以做純數學家或理論物理的學生不宜學生物。 生物很多需要實驗,而生物應用的數學也是簡單而又簡單,不適合這批學生,因為他們不會有特長而被實驗所煩惱和耽誤。當然,這是指很少一批人,不是任何中學的數學尖子都能算作這批人的行列。需要與北京大學的數學系的學生比較,如果進不了每年全國數學前100名,恐怕就不要認為自己可以做純數學家。也就是說全國大多數高中數學第一名并不能保證可以成為純數學家。當然可以用數學里面最簡單,簡單到一部分純數學家認為不是數學的統計,統計是很多認為自己可以做數學家,但后來發現不可能而可以用于很多職業的一門技能。也許,統計是全部科學中有著最廣泛職業應用的學科。???? 生物只在很少的時候和學科發展節點出現過非常聰明的人起關鍵作用的情況。如1886年的孟德爾、1953年的克里克。其他時候,不是不需要一定智力,但作用較小。 成為數學家,在中國還必需在少數幾個高校念本科,否則也就可能荒廢。 成為生物學家,在中國很多大學念本科都可能。特別是,中國有些農業大學也是優秀科學家的搖籃,這一點很多人想不到。農業大學的遺傳分析,教的比很多生命科學學院和幾乎全部醫學院都更好,這種農業大學培養的本科生就更好。例如,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畢業成為真正科學家的可能性大于協和醫學院(強調:真正科學家)。 我和施一公改變了北大清華的生命科學教學,一方面是真正懂科學的老師大大增加,一方面我們強調教學改革,從以前的背書填鴨教學,到需要思考。但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成效,還需要時間、需要歷史證明是否有效:北大清華的生命科學本科生是否就確實因為我們的教學而不同于其他學校。 2)家庭社會經濟狀況不夠好(指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后馬上需要接濟家庭經濟的學生),學生物會有困難。 3)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特別好的學生,是否學生物,取決于個人愛好。但生物不能帶來家庭的簡單預計,不會很容易出人頭地,也不會很容易升官發財。如果家庭社會經濟狀況特別好的家庭父母開明,后代有自由選擇。如果家長有不良預期,就不會很舒服。??? 4)對于智力一般、家庭經濟狀況一般(不需要在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后幾年內接濟家庭經濟)的高中畢業生,學生物不用特別智力、不靠后臺,主要是自己一輩子靠自己努力。?? 5)學生物在本科生后每一個階段的預期很穩定,也不費錢,還長期有一般的經濟保障。從研究生開始,一般就不用家庭負擔。 6)本科生物內容有,而且不學不會,學了就有專業基礎。不像有些專業,學了與沒學對以后的職業沒有太大差別。 本科生物的核心是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這些課程需要一定的大學化學基礎。而數學和物理基本是高中程度的復習(當然可以以大學版本出現)。 如果學習不夠好,可以反反復復多學這四門課,反反復復讀四本教科書,也能勝任技術員工作。 當然,如果學的更多、懂得更多,基礎更好、前沿更好,前途更好。 7)如果生物學本科畢業后出國讀研究生,不僅比其他專業都容易,而且不需要家庭負擔,全部學費可以由外國學校或院系、實驗室支付,還有足夠自己和配偶生活的助研費。???????? 8)如果留在國內讀研,現在也比較容易。生物學大量缺乏優秀研究生來源。以前出國的很多,現在即使出現轉折,從北大清華開始都有相當一些留在國內讀研究生,整體研究生需求還是很大。 全國前二十的大學,其生命科學學院一般每年一百多本科畢業生(少數有兩百多的)。而北大和清華每年招收生物學的研究生就有600以上。北大清華本身是生物的研究生遠多于本科生。 可想而知,科學院很多研究所都難以獲得足夠數量的優質生源。例如,某年,有些非常出色的研究所,招收大量的來自煙臺大學的本科生讀研。這不是特例,而是中國大量需要生物學研究生的現狀所造成。????????????? 北京大學每年需要生物學的研究生: 生命科學學院幾十(以前稱為所謂老體制,實際現在也是新體制了)?? 交叉學院下的: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近百、PTN(北大清華北生所)幾十、與北京腦科學中心聯合接近二十、定量生物學中心十幾??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部分研究生也可以是生物背景的? 化學學院的化學生物學方向的研究生部分是生物學背景的?? 未來技術學院和分子醫學研究生也有幾十????? 昌平實驗室在北大交叉學院每年也招生,實際也是生命科學方向 北大清華之外,西湖大學、上海和南方科技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中心、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有三個是生命科學的(北京昌平實驗室、上海臨港實驗室、廣州呼吸病實驗室),其中北京昌平的迄今無疑領先。深圳醫學科學院、深圳灣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十幾個研究所。各個大學的生科院。 9)生物研究生不僅來源于綜合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也來自醫學院的基礎醫學部、農業大學的一些專業。我國農業大學的遺傳經常教的優于生科院和醫學院,經典遺傳分析大有用途,比基因測序有用的多,可以從考分較低的農學院入本科之后研究生到比較好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讀研究生。 農業大學是我國特色的院校,如果選對專業,學到扎實有用的內容,可以對以后的科學生涯很有益處。 北大的博士生如果在國內就業,很多地方對于吸引北大博士有優惠。 10)生物學博士畢業后,一般需要做一段時間的博士后。在國外和中國現在都是實驗室資助。中國以前博士后數量不多、工資很低,現在很多單位都改觀了。目前,國內博士后一般年薪至少二十幾萬,有些到40-50萬的單位和實驗室(也與年資和優秀程度有關)。因為一些單位博士后完全由導師決定,所以名額不是問題,而收入差別可以較大。???????????? 北京市對博士后有非常優惠的政策。他們在校期間享受教授的子女入學附小附中政策,結束后可以落地北京戶口。 外地也有吸引北京博士后的優惠。 11)生物的博士后做完,可以申請國外、國內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助理教授或研究員。中國的生物學教職很多,各個大學每年都在招收。現在至少有幾十個單位的年薪和研究啟動經費都比較好。比較這些單位的時候,目前真是要比較前景,而不是比較眼前給的經費(大多數人經常犯這種只看眼前的錢的錯誤,而且勸不動,后來發現自己吃了近視的眼前虧)。可以說,有些單位在年薪上都可以與美國相比了,甚至更高。當然,一般人會不相信,但事實就是這樣。?????????? 現在中國也出現了一個正常的健康現象:科學特別好的單位,年薪要低一些,而希望加強科學質量的單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愿意提供更高條件。這一點,哈佛早就是這樣,但中國是近年才出現。十年前,中國科學質量好的單位也是年薪最高的單位,現在不一定了,而出現負相關是對的。單位的質量就是整體條件的一部分,單位質量還需要提高的只好用其他條件來彌補。??????????????? 12)不做博士后、甚至不讀研究生的本科畢業生,也可以加入生物技術產業。 中國真正是生物技術產業第一次小起飛就是這近7、8年。以前很多是編的故事。只有在中國藥監局改革后、加上其他幾個原因,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才第一次小起飛。到前幾年非常熱。但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冬季、現在是寒冬。 熱門的地區特別是蘇州。可以說,蘇州做得好的人,當時北京、上海很多企業想去蘇州挖人。 熱門的時候,投資過多,重復太多,原創太少。但員工福利曾經猛增,有些企業可能過多福利。甚至有些背景很一般而且很年輕的從業人員,當時也出現尾巴翹上天的怪現象,當然并非多數。有些國外企業管理經驗的人,擔任國內企業高管后也出現收入可以進入華爾街前幾名的現象。 冬天后,過度的、不合理的逐漸被擠泡沫,是良性的循環。沒有危機周期的行業是不健康的行業,有熱就應該有冷。 國際上生物技術產業周期性規律預示著中國的生物技術產業過幾年會再度出現高潮,第二次高潮。以后可能與國際一樣,每過幾年一次循環。循環沖擊創業人員大于沖擊從業人員。 北大清華都有一些本科、研究生畢業的生物學生創業,有些看上去很不錯。 與所有其他產業一樣,創業不容易,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后成功的很少。但從業卻不難,做一般員工容易。 中國生物技術產業類似信息產業的領先企業還沒有確定,但猜想不會超過十幾二十年就應該基本確定、至少出現或清楚。 咒罵生物專業的北大清華學生基本沒有了,當然外地還有很多學生認為生物是坑,不過那是落后的表現。 有些行業已經飽和、甚至正在過氣,但學生和家長趨之若鶩,說明井底觀天的人有時是多數人。 也許,多數時候多數人都是井底觀天而自以為是? 原創文章,作者:菜菜歐尼醬,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7/03/3b37917bfc/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中紀委刊文狠批高校四大官僚主義:門戶林立、攀附結交、“官氣”十足、逐名貪利..…… 2023年10月24日 “雙一流”副校長,兼任校區書記、校長! 2023年7月13日 關于外界的聲音和自我的質疑:博士期間如何度過瓶頸期? 2023年10月26日 大型社死現場!研究生曬和導師對話:“一輩子很快就過去了” 2024年2月22日 這兩個領域太火爆,但哪個更容易發表高水平論文呢? 2023年11月4日 高校VS中科院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參選單位分析 202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