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Catalysis:GDQD/GNQDRu上高Ru單原子負載,用于高效加氫脫鹵和加氫脫芳 2023年9月24日 下午8:16 ? 百家, 頂刊 ? 閱讀 7 原子分散的金屬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原子利用率,因此表現出比其塊體和納米材料優異的催化活性。然而,SAC受到其有限的金屬原子負載的限制,特別是對于貴金屬,其顯著低于商業基準,因此限制了其催化活性。 合成SAC有兩種傳統的合成策略,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策略從大塊催化劑載體開始,例如碳納米片或納米管,隨后化學形成用于金屬原子限域的空位。然而,由于空位大小難以均勻控制,有限的空位將導致形成金屬團簇或高金屬負載量的納米顆粒。 “自下而上”的策略通常從金屬負載的有機前體開始,例如金屬-有機框架。然而,金屬原子的過量添加也傾向于在隨后的高溫熱過程中聚集成團簇。因此,需要開發新的SAC合成,以克服上述問題。 近日,華南師范大學黃明智和辛辛納提大學Dionysios D. Dionysiou等報道了一種利用石墨炔/γ-石墨炔量子點(GDQD-Ru/GNQD-Ru)合成高Ru負載量的SAC的新方法。 結果表明,與塊狀碳納米片相比,基于石墨炔/γ-石墨炔量子點的碳納米片合成策略顯著提高了單原子Ru的負載量,Ru載量在GDQD-Ru中為27.6 wt%,在GNQD-Ru中為16.0 wt%,分別比報道的Ru SAC高約7倍和4倍;并且,GDQD-Ru和GNQD-Ru中70%以上的Ru中心以零氧化態(Ru0)存在。 更重要的是,GDQD-Ru/GNQD-Ru催化劑能夠選擇性地將劇毒污染物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其對氯酚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99%),并且在連續的加氫脫鹵和加氫脫芳烴反應中也表現出優異的催化穩定性。 研究人員采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和EXAFS研究了Ru單原子在GDQD-Ru (sp-N摻雜石墨炔和本征石墨炔)和GNQD-Ru (sp-N摻雜γ-石墨炔和本征γ-石墨炔)中可能的吸附位的幾何結構。 理論計算表明,4-CP在Ru單原子位點上加氫脫鹵和加氫脫芳的自由能路徑證實了4-CP轉化的限速步驟可能是水脫附、氯吸附和環己醇脫附;在相同的反應條件下,基于石墨炔的Ru位比基于γ-石墨炔的Ru位點更容易實現H2驅動的4-CP轉化。 綜合實驗和理論分析,石墨炔比γ-石墨炔具有更好的Ru單原子負載和氯酚選擇性轉化性能。綜上,該項工作為利用石墨炔/γ-石墨炔量子點合成高貴金屬負載量的SAC以及高選擇性地將有毒的氯酚類污染物加氫脫鹵和加氫脫芳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High-Loading Single-Atom Ru Catalysts Anchored on N-Doped Graphdiyne/γ-Graphyne Quantum Dots for Selective Hydrodehalogenation and Hydrodearomatization. ACS Catalysis, 2023. DOI: 10.1021/acscatal.3c01390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9/24/7318670b65/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北理工熊瑞EcoMat: 機器學習驅動基于單圈電池數據預測電壓-容量曲線! 2023年10月14日 我的博士生已經半個月沒主動聯系我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做科研,怎么能讓他更主動一點? 2023年11月22日 Nature Mater.之后,時隔一年再發ACS Nano,崔屹團隊“懸浮電解液”再迎新突破! 2023年10月9日 博士生發Nature,獲最高表彰! 2024年6月29日 黃少銘/張琪AEM:MOF-硫共聚物正極助力鋰硫電池1000次循環! 2023年10月14日 上硅所李馳麟EnSM: 耐用異質SEI實現傳統電解液中的可逆鎂金屬負極 2023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