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石型電解質具有優異的離子電導率和對鋰金屬的高(電)化學穩定性,在固態鋰電池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石榴石中鋰枝晶生長甚至滲透的關鍵問題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在此, 青島大學郭向欣教授團隊通過BiOCl與Li金屬的轉化反應,在Li/Li6.75La3Zr1.75Ta0.25O12界面原位構建了由Li3Bi合金嵌套在反鈣鈦礦型Li3OCl基體中的雜化層。這種中間層的親鋰性使石榴石與鋰金屬緊密接觸,保證界面電阻顯著降低至27 Ω cm2。
此外,內部具有電子導電性的Li3Bi納米顆粒使界面電位分布均勻化,而外部具有5.06 eV帶隙的Li3OCl離子導電性基質則阻止了電子從Li體中隧穿。得益于這種協同效應,鋰對稱電池顯示出1.1 mA cm-2的高臨界電流密度,以及0.5 mA cm-2的超長循環壽命1000小時。
圖1. DFT計算
總之,該工作利用BiOCl對Li的原位轉化反應,在LLZTO和Li金屬負極之間形成Li3Bi@Li3OCl雜化層。DFT計算和實驗結果表明,低界面能與雜化層的親鋰性質有關,保證了Li/LLZTO的無縫接觸,界面阻力大大降低,為27 Ω cm2。同時,Li3Bi納米顆粒以5.06 eV的帶隙不連續分散在Li3OCl基體中,可以有效抑制Li體的電子隧穿,抑制Li/LLZTO界面或晶界處的Li成核。基于此,LLZTO與鋰金屬的相容性大大增強,實現了1.1 mA cm?2的高臨界電流密度,以及相應的鋰對稱電池在0.5 mA cm?2下延長了1000小時的循環壽命。
此外,基于LLZTO的固體NCM/Li電池在30°C下循環1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達82%。因此,這種原位自發轉換策略構建具有親鋰和離子導電/電子阻隔性質的中間層,在增強石榴石對鋰金屬的相容性方面具有光明的前景。
圖2. 電池性能
In Situ Conversion Reaction Triggered Alloy@Antiperovskite Hybrid Layers for Lithiophilic and Robust Lithium/Garnet Interfa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fm.202307701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09/25/7d75d3f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