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鋰金屬負極以其高理論容量和低還原電位被公認為最有前途的負極。然而,鋰金屬的主要缺點如高反應活性、大體積膨脹等可能導致枝晶生長和固體電解質界面(SEI)斷裂,從而導致容量衰減、低庫侖效率和安全等問題。在此,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周光敏副教授等人報道合成了摻雜有S和N原子的結構化氧化石墨烯薄膜(SNGO)以構建由Li3N和Li2S組成的原位人工無機SEI層,從而解決枝晶生長和體積膨脹問題。首先,作者通過3D打印制備了帶有微通道的GO薄膜。然后將其浸泡在硫脲溶液中,通過水熱反應摻雜N和S元素。接下來,將獲得的SNGO薄膜與熔融鋰接觸,其中鋰自發擴散到GO層和微通道中并與N和S原子反應形成Li3N和Li2S。研究表明,通過引入這種無機SEI層,界面Li+的傳輸得到了極大改善,并防止了傳統有機SEI引起的鋰損失和電解液消耗。此外,COMSOL仿真結果表明,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的微通道進一步縮短了Li+的傳輸路徑,并使電池中的熱量和應力分布均勻。圖1. SNGO/Li負極中的鋰沉積和剝離行為示意圖因此,SNGO/Li電極在150次循環中表現出94% 的高平均CE,而GO電極只能在不到40次循環中保持穩定的CE,然后由于死Li的形成而突然下降。此外,SNGO/Li負極與質量負載為8.5 mg cm-2的NCM811正極配對組裝的SNGO/Li||NCM811全電池在0.5 C時100次循環后可提供110 mAh g-1的可逆容量且平均CE高達≈ 99%。相比之下,Li||NCM811電池的容量已下降至42 mAh g-1。甚至,N/P比為3.35(硫負載量為3.45 mg cm-2,鋰負載量為5 mg cm-2)的SNGO/Li||SPAN電池在0.2 C下可提供1209 mAh g-1的高初始容量,并在循環60 次后保持超過1064 mAh g-1的高容量,而Li||SPAN電池只能工作不到10個循環。總之,這項工作為鋰金屬負極保護的SEI組件和Li主體結構設計鋪平了道路。圖2. 基于SNGO/Li電極組裝的全電池性能3D Framework with Li3N-Li2S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and fast ion transfer channels for stabilized lithium metal anode, Advanced Materials 2022. DOI: 10.1002/adma.20220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