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鋰和富錳(LMR)層狀氧化物具有低成本高容量的特點,是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一類有前途的正極。然而,由于不穩定的Li2MnO3蜂窩狀結構,在循環過程中電壓大幅下降,仍然是其實際應用的一個障礙。在此,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劉奇教授,任洋教授、阿貢國家實驗室Wenquan Lu、西北大學Christopher M. Wolverton等人設計并成功制備了一種過渡金屬離子占據Li2MnO3層間鋰位點的LMR正極材料(CH-LMR)。具體而言,這些過渡金屬離子經過特殊的O2結構原子堆疊,位于蜂窩結構中心鋰離子的正上方或下方,作為“帽子”將氧離子固定在蜂窩鋰的周圍。顯微鏡觀察、散射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計算證明該“帽子”穩定了蜂窩結構,并抑制了氧釋放、陽離子遷移和結構衰退。因此,該“帽子”式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循環過程中的電壓衰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圖1. CH-LMR正極材料的原位測試總之,該工作成功合成了一種無鈷LMR正極材料Li1.1(Ni0.21Mn0.65Al0.04)O2,其在循環過程中的電壓衰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該材料具有TMs部分占據Li2MnO3組分層間Li位點的結構,且TMs位于蜂窩結構中Li原子正下方或上方的層間Li位點。這種“帽子”式蜂窩結構確保了高電壓下蜂窩結構的穩定性,并抑制氧釋放、陽離子遷移和相變。這項研究有效解決了LMR正極材料長期存在的電壓衰減難題,為開發鋰離子電池高能量正極材料開辟了道路。圖2. 在離子交換過程中,層疊順序從P2變為O2(或O4)A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 with negligible voltage decay, Nature Energy 2023 DOI: 10.1038/s41560-023-0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