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介紹普遍認為Cu上CO2的電化學還原反應是通過CO2-to-CO和CO-to-C2+兩個連續(xù)且正交的反應步驟在相同的位點上進行的。北京大學徐冰君團隊提供了充分的實驗證據(jù),挑戰(zhàn)這些長期持有的假設。他們發(fā)現(xiàn),CO2的存在促進了電化學CO還原反應,并且至少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Cu位點,其中一種位點(CuCO2)能夠促進CO2到CO的轉(zhuǎn)化,另一種位點(CuCO)有利于CO進一步還原為C2+產(chǎn)物。CO吸附在CuCO上形成C2+產(chǎn)物的活性至少是CuCO2上的6倍。Cu(111)和Cu(100)表面的同位素標記實驗表明,CuCO2和CuCO可能分別對應于Cu(111)類位點和缺陷位點。這些發(fā)現(xiàn)突出了在CO2還原反應中選擇性控制的可能性。相關工作以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tinct sites for CO2-to-CO and CO conversion on Cu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在Nature Catalysis上發(fā)表論文。
圖文介紹圖1. CO/CO2共電解及原位光譜表征在0.1 M KHCO3中,在-1.5 V下,對枝晶狀Cu(Den-Cu)進行了不同比例的CO2和CO混合物共電解,以確定進料成分對速率和產(chǎn)物分布的影響。當進料中CO2含量從0%提高到20%時,總C2+產(chǎn)物的產(chǎn)量提高了~90%,然后隨著CO2含量的進一步增加而下降(圖1a)。在共電解實驗中,由于CO是進料氣的一部分,因此CO的還原產(chǎn)生的CO量也不確定。光譜學結果可用于分析在相同條件下收集的反應性數(shù)據(jù)。當進料氣從CO2轉(zhuǎn)換為CO時,位于2053 cm-1的COL峰強單調(diào)增加僅7%,這可能是因為在-1.5 V下通過CO2還原產(chǎn)生的CO覆蓋率略低于外部供應的CO覆蓋率(圖1b)。CO、CO/CO2和CO2中COL峰的差異相對較小,這表明CO/CO2中C2+產(chǎn)物形成的增強不能由不同飼料成分中COL覆蓋的變化來解釋。在CO分壓為0.8 atm的固定進料和不同的CO2分壓(平衡Ar)下共電解表明,CO2對C2+產(chǎn)物的形成速率有促進作用(圖1c)。與純CO進料相比,CO/CO2/Ar進料(0.8 atm/0.1 atm/0.1 atm)的總C2+產(chǎn)率提高了50%,當進料中CO2分壓提高到0.2 atm (0.8 atm CO/ 0.2 atm CO2)時,C2+產(chǎn)率進一步提高了~90%。當進料從CO/Ar (0.8 atm/0.2 atm)切換到CO/CO2 (0.8 atm/0.2 atm)時,COL峰的積分面積僅略微增加(約5%),這證實了COL覆蓋范圍的變化不太可能是提高C2+產(chǎn)量的主要原因(圖1d)。圖2.?13CO/12CO2(4:1)在Den-Cu上的共電解13CO/12CO2的共電解(0.8 atm/0.2 atm)進一步支持了CO2對13CORR有促進作用的假設.所有產(chǎn)生的乙烯都是13CH213CH2,校正后的12CH213CH2和12CH212CH2的MS信號與噪聲級相當(圖2a)。原位SEIRAS結果表明,并非所有吸附的COL都具有相同的反應性。在13CO/12CO2(0.8 atm/0.2 atm)和0.1 M KHCO3(-1.5 V)條件下采集的SEIRA光譜顯示,一個以2003 cm-1為中心的COL峰(圖2b),這可能歸因于13COL的線性吸附。在高波數(shù)側(~ 2050 cm-1)有一個清晰的肩峰,歸因于12COL。擬合結果表明,12COL峰約占整個COL峰的14%。吸附12CO的比例(~14%)與共電解產(chǎn)物中12C的比例(<5%)不匹配,表明吸附12CO在CORR中的活性低于吸附13CO。圖3.? 13CO/12CO2共電解過程中乙烯同位素的分布在13CO摩爾分數(shù)為50%和20%的13CO/12CO2混合物中共電解進一步證實了13C優(yōu)先結合到Den-Cu上的C2+產(chǎn)物中。在13CO/12CO2(0.5 atm/0.5 atm)進料中,13CH213CH2/12CH213CH2/12CH212CH2的比值為1/0.48(±0.08)/0.12(±0.05) (圖3a)。顯然,乙烯中含有的13C比12C多得多。在相同條件下收集的SEIRA光譜顯示,12COL和13COL峰的大小相當(圖3b),這支持了13COL吸附在CORR中更活躍的位點上的假設。進一步共電解13CO/12CO2(0.2 atm/0.8 atm)進料得到13CH213CH2/12CH213CH2/12CH212CH2的比值為1/1.73(±0.09)/1.24(±0.12)(圖3c),與上述分析一致。檢測到的甲烷中有41%是13CH4,與乙烯相似,13C分數(shù)為46%。對相同進料氣和相同條件下采集的SEIRA光譜進行分峰和積分,12COL和13COL分別占整個COL的77%和23%(圖3d)。雖然12COL/13COL的比值高出3.3倍,但12C/13C的比值在生成的乙烯中略高于1,這進一步支持了13COL在CO的進一步轉(zhuǎn)化中更有利的假設。圖4.? 13CO/12CO2共電解C2產(chǎn)物的同位素分布在13CO/12CO2 (0.5 atm/0.5 atm)共電解過程中,用1H-NMR分析了液相中乙酸和乙醇的同位素組成,得到了額外的機理信息。對于乙酸,在1H-NMR中只有一種質(zhì)子(甲基中的H)具有活性,因此分析起來相對簡單(圖4a)。1.79 ppm處的峰歸屬于12CH312COO–(紫色單線態(tài)),而綠色雙線態(tài)歸屬于12CH313COO–,其峰分裂是由相鄰的13C引起的。在1.66和1.91 ppm處的紅色重態(tài)可以歸因于13CH312COO–,這是由于甲基的13C引起的峰分裂。在1.65和1.90 ppm附近的重態(tài)是由兩個13C原子的存在引起的13CH313COO–。乙酸的總12C/13C比值(0.36)與乙烯(0.29)相似。重要的是,12CH313COO–和13CH312COO–的比值接近于1(圖4d),這表明12CO和13CO在成為甲基碳和羧酸碳方面沒有區(qū)別(圖4d)。圖5.? 雙位點的模型及其預測可以推斷,至少有兩種類型的Cu位點具有不同的催化性能,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雙位點模型:一種類型的位點對CORR(稱為CuCO)有活性,另一種位點有利于CO2到CO的轉(zhuǎn)化,但對CO的進一步轉(zhuǎn)化相對惰性(稱為CuCO2)。CO2主要在CuCO2上轉(zhuǎn)化,由于距離較近,生成的CO首先吸附在CuCO2上(圖5a),在CuCO2處進一步還原,或通過擴散或解吸離開位點。同位素分布與二項分布的偏差表明,無論吸附的CO是通過CO2還原形成的還是從電解質(zhì)中吸附的,吸附的CO都傾向于解吸或在與其最初占據(jù)的相同類型的位點上轉(zhuǎn)化。圖6.? 單晶Cu表面乙烯同位素物的分布在Cu(111)和Cu(100)上進行13CO/12CO2(0.5 atm/0.5 atm)共電解,以了解上一節(jié)提出的CuCO2和CuCO位點。在Cu(111)上,生成的乙烯主要是12CH212CH2,其次是12CH213CH2和13CH213CH2圖6a),這與Den-Cu上的趨勢相反。重要的是,Cu(111)上乙烯的同位素分布符合二項分布。這與預期是一致的,即Cu表面主要具有一種類型的位點,將導致不同同位素產(chǎn)物的統(tǒng)計混合。考慮到乙烯中12CO的高比例摻入,可以推斷Cu(111)主要含有CuCO2位點。含12C和13C的乙烯在Cu(100)共電解過程中分布均勻,同位素分布偏離二項分布(圖6b)。共電解過程中Cu(100)表面12C在乙烯中的摻入率低于Cu(111),表明Cu(100)表面的CuCO2含量低于Cu(111)。這與Cu(100)上的乙烯產(chǎn)率比Cu(111)高約6.8倍是一致的,因為Cu(100)上的大部分表面位點是CuCO。此外,在含12C的Den-Cu上產(chǎn)生乙烯的比例低于Cu(100),這表明Den-Cu比Cu(100)含有更低的CuCO2位點比例。Cu顆粒表面的高度彎曲可以抑制Cu(111)類位點(CuCO2)的形成,表明CuCO可能與Cu表面的缺陷位點(如臺階、附原子、空位和扭結)有關。文獻信息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tinct sites for CO2-to-CO and CO conversion on Cu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reduction reaction,Nature Catalysis,202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