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均相催化劑上將CO2加氫制成甲烷(CH4)、一氧化碳(CO)或合成天然氣是減少CO2排放,以及減緩溫室效應的有吸引力的方法。事實上,CO2加氫是一個結構敏感的反應,其中催化劑粒徑是控制活性和產物選擇性的關鍵。
根據前人報道,原子分散的孤立金屬位點有利于逆水氣變換(RWGS)反應,而金屬簇是CO2甲烷化的活性位點。然而,人們對結構敏感性的機理認識尚不完善,并且活性中心變化與催化性能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與其它金屬催化劑相比,負載型Re催化劑在CO2加氫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本征反應活性,且產物選擇性對Re粒徑較為敏感。因此,華中科技大學郭利民課題組構建了具有不同Re粒徑的Re/TiO2催化劑,并且隨著顆粒尺寸的增大,CO2轉化呈現出波浪式的、尺寸依賴的活性。
具體而言,粒徑小于1 nm時,催化劑上主要發生逆水煤氣變換反應(RWGS);粒徑大于1 nm時,催化劑上主要發生CO2甲烷化反應,這種變化趨勢可能是由于活性中心的種類和相應的催化機理不同。
對于RWGS,吸附在周邊位點的CO2可以在Re1/TiO2被氫化為甲酸鹽,隨后甲酸鹽轉化為CO并以低能壘脫附;隨著粒徑的增大,Re-Re鍵出現,Re-CO鍵的強度逐漸增強,導致RWGS反應速率降低。
對于CO2的甲烷化,邊緣位點也要考慮其中。CO2在Re團簇上的氫化遵循兩步路徑,即CO2最初以CO的形式被解離吸附,以及CO隨后氫化成甲烷。在第一步中,邊緣位點和周邊位點都可以激活CO2,并且過量的氧陽離子部分氧化了Re團簇;在第二步反應中,CO的穩定性和反應活性對甲烷化反應起決定性作用,位于邊緣的原子比周邊的原子更有利于甲烷的生成。
此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CO2甲烷化和邊緣位點之間的強相關性,這是因為CO和周邊位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太強,不允許進一步加氫。總的來說,單個Re原子催化劑的周邊位置使得CO2能夠通過甲酸根途徑完成RWGS反應,而Re簇的邊緣位置更傾向于氧化還原途徑生成CO和隨后CO加氫生成CH4。
Size-Dependent Active Site and Its Catalytic Mechanism for CO2 Hydrogenation 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ver Re/TiO2. ACS Catalysis, 2023. DOI: 10.1021/acscatal.3c01735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1/fd83d6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