鍺(Ge)作為一種快速充電和高比容量(1568 mAh g-1)的合金負極,在實際應用中因差循環性而受到很大阻礙。迄今為止,對循環性能退化的理解仍然難以捉摸。圖1 循環過程中Ge電極中LiH成分的演變中科院青能所崔光磊、董杉木等通過將敏感的在線氣體分析質譜系統、先進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和Ge負極的電化學性能聯系起來,首次追蹤了氫化鋰(LiH)在Ge界面上的演變,長期以來,LiH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SEI成分,作用機制模糊不清。這項工作首次確定Li4Ge2H是SEI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其由LiH和Ge負極的界面反應產生。研究顯示,Ge負極的容量下降與LiH的界面演變有顯著的關聯。圖2 對Ge和LiH之間反應的驗證循環后Ge電極的分析表明,Ge的失效與Si的失效完全不同,Ge負極材料內部的裂縫(20~30 μm)在最初的幾個循環后幾乎停止傳播,顆粒仍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沒有嚴重的粉化現象。相比之下,SEI的厚度在循環時明顯持續增加,這伴隨著Li4Ge2H的積累。結果,絕緣的Li4Ge2H的積累阻礙了離子運輸,導致容量損失并最終使Ge電極失效。這項工作通過建立關鍵SEI成分的化學演變與性能退化之間的精確關聯,證明了Ge的失效機制令人耳目一新,這可以促進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長循環合金負極材料的實際應用。圖3 Ge上SEI的演變示意圖Revealing Capacity Degradation of Ge Anode Triggered by Interfacial LiH Evolu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