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化鈦(TiSe2)是一種過渡金屬硫族化物的模型材料,通常依靠拓撲離子嵌入/脫嵌來實現穩定的離子存儲,對傳輸路徑的破壞最小,但容量有限(<130 mAh g?1)。開發超越傳統嵌入的新型儲能機制以突破TiSe2正極的容量限制是至關重要的,但具有挑戰性。
在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朱大明研究員&王勇研究員&孫元鶴等人重新審視了TiSe2的離子存儲特性,并揭示了水系電池中穩定的雙拓撲/非拓撲Cu2+調節機制。原位同步加速器X射線衍射和異位顯微鏡共同證明,拓撲嵌入維持了離子輸運框架,非拓撲轉化涉及局域多電子反應,這兩個平行反應在納米尺度空間中奇跡般地交織在一起。
綜合實驗和理論結果表明,雙反應機制顯著提高了電子轉移能力,保留的插層TiSe2結構以高親和力錨定還原的鈦單體,促進有效的電荷轉移,協同增強容量和可逆性。
圖1. 結構表征
總之,該工作發現了前所未有的雙拓撲/非拓撲反應,這些反應是由熱力學穩定的插層和轉化路徑驅動的。通過原位SXRD、非原位XPS、TEM和拉曼光譜的深入分析,證實了孿晶機理在納米尺度上相互交織;拓撲插層反應維持離子傳遞框架,兩步可逆的非拓撲插層轉化過程TiSe2?Cu1.8Se?Cu2Se提供局部多電子轉移。
DFT計算表明,保留的插層結構促進了鈦的優先氧化還原,并以高親和力抑制了鈦的遷移和團聚。結果,TiSe2正極的容量和可逆性得到了顯著的協同改善。在0.1 A g-1下,TiSe2納米片正極的容量為275.9 mAh g-1,并且在2 A g-1下循環10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為93.5%,遠遠超過了之前的報道。
此外,組裝后的混合電池(TiSe2-Cu||Zn)在0.5 A g-1條件下具有250.9 mAh g-1的高穩定容量,在2339.81 W kg-1條件下,在500次循環中具有181.34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CE接近100%,為水系離子存儲提供了穩定的能量供應。該項工作設想了一種新的視角,通過使用雙拓撲/非拓撲路徑來突破容量和可逆性的限制并應用于水系可充電電池。
圖2. 電池性能
Unravelling Twin Topotactic/Nontopotactic Reactive TiSe2 Cathodes for Aqueous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ma.202306810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3/51f1c11f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