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Ru金屬在氫氧化反應(HOR)電位范圍內的催化活性,改善Ru因親氧性而導致的活性不足的問題,對降低陰離子交換膜燃料電池(AEMFCs)的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廈門大學范鳳茹教授、田中群院士、李劍鋒教授和南子昂等人報道了利用在Au@Pd上生長的Ru作為模型系統(Au@Pd@Ru),通過將催化反應中間體(OHad)的直接原位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證據與原位X射線衍射(XRD)、電化學表征以及DFT計算相結合,來了解活性提高的潛在機制。通過DFT計算,作者對Au@Pd@Ru表面的結構、OHad的頻率和反應活性進行了研究。作者構建了純Ru/Pd/Au和不同氧化的RuOx/Pd/Au表面模型,以確定OHad的吸附位置和頻率。對表面態密度的計算表明,隨著晶格的增加,表面原子的d帶中心更接近費米能級,表面活性的增加會導致表面Ru原子氧化。計算表明,氫從Ru/Pd/Au表面的面心立方(fcc)位點到Ru-Pd界面的損失位點的輸運勢壘小于0.1 eV,表明氫有效地分布在Ru/Pd/Au中。隨著塊體氫含量的增加,OHad的彎曲模式發生紅移。在713 cm?1處的彎曲頻率分配給了吸附在RuOx/Pd/Au中氧化和塊狀氫原子上的OHad,當氫亞層發生變化時,OHad頻率從722(25%)變為713(50%)變為687(100%),與實驗結果接近。結果表明,RuOx/Pd/Au結構有效地提高了HOR反應活性。DFT計算還表明,損失位點的氫原子轉移到RuOx表面的空穴位點是一個放熱過程。Improving the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Rate of Ru by Active Hydrogen in the Ultrathin Pd Interlayer.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