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金屬在正極-電解質界面的擴散被認為是實際實現固態電池的一個關鍵挑戰,這與阻礙電荷傳輸的高電阻界面層的形成有關。
圖1 Co對能帶結構和電化學穩定性的影響
挪威科技大學Daniel Rettenwander等分析了Co對退火過程中LLZO|LCO界面發生的降解過程的作用。首先,作者研究了Co在高溫處理期間融入LLZO的情況,并分析了其對結構、微觀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發現,根據含氧量的不同,Co2+和/或Co3+加入到LLZO晶格中,占據四面體位置。
根據氧化狀態的不同,可以觀察到顏色從透明、橙色到藍色的變化。當低量的Co加入到LLZO中時,可以觀察到一個更有序的無中心立方相,同時伴隨著鋰離子電導率的輕微增加,達到1.3 mS cm-1。當Co含量超過0.16 pfu左右的臨界值時,觀察到向低導電四方LLZO改性的相變,這與鋰離子電導率降低三個數量級有關。盡管在LLZO中引入了三維電子狀態,但沒有觀察到電子電導率的變化。結構變化似乎與高應力有關,導致LLZO的斷裂,直到達到完全非晶化。
但由于表面積的增加,La、Li和Co從LLZO和LCO中浸出形成LaLi0.95Co0.26O2.0的速度加快,促進了向材料內部的降解。當循環到高電位時,Co融入LLZO形成的額外相導致了氧化不穩定,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但在動力學上是自限的。
圖2 界面退化
此后,作者測量了寬溫度范圍內的Co擴散系數,以確定在給定溫度下達到臨界Co濃度之前的相應時間。這個隨溫度變化的擴散系數的確定表明,在相關的加工條件下,交叉擴散到LLZO中以及LLZO的相關降解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減輕交叉擴散,作者研究了引入Al2O3保護層的問題。
基于有限元研究,這項工作提出了一個工藝圖,允許選擇加工條件,即涂層厚度、溫度和時間,以實現高效的界面工程電池設計,而不發生退化,并在電化學性能方面作出最小的妥協,這是實現高能量密度SSB的關鍵。
圖3 緩解策略
A Guideline to Mitigate Interfacial Degradation Processes in Solid-State Batteries Caused by Cross Diffus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fm.202303680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4/368790c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