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轉換能壘、受抑制的硫反應動力學以及遲緩的Li+傳輸阻礙了高能量密度鋰硫(Li-S)電池的廣泛發展。
圖1 催化劑的設計
揚州大學龐歡、王天奕、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王健等通過在結構上引入相似價態的電子元素,提出了一種電子密度可調的異質結構催化劑,并將其命名為脫局域等電子異質結構催化劑,從而以更低的能耗構建雙向內置電場(BIEF),實現連續快速的多硫化物催化轉化。
作為范例,FeCo-LDH樣品在硫化時通過用等電子S原子(Iso-e S)取代O原子來模擬DIHC。在這種設計中,Iso-e S更傾向于通過電荷轉移取代FeCoOxSy DIHC中穩定的頂端O位點,從而誘導電子重新分布并構建脫局域質子密度。結果,在互連導電碳納米管(CNT)網絡的前提下,在三相界面上賦予Li+轉移的高速電子交換和快速催化能力。通過全面優化,這項工作獲得了系列FeCoOxSy/NC DIHC在 Li2Sn吸附和Li2S電位沉淀/溶解方面的出色催化能力。
圖2 對多硫化物的吸附及催化
因此,基于FeCoO1.5S1.0/NC-PP的電池可在0.1 A g-1條件下實現1413 mAh g-1的高初始比容量。此外,Li-S電池即使在2.3 V充電電壓下靜置超過410小時,在0.2 A g-1條件下循環100次后仍可保持81.4 %的高容量保持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采用貧電解也的高負載正極在100次循環后的平均容量穩定在5.43 mAh cm-2,這有力地證明了FeCoOxSy/NC DIHC在催化硫氧化還原方面的優越性。該研究的發現拓寬了短程等電子異質結的概念,有助于實現實用的高性能電池。
圖3 Li-S電池性能
Delocalized Isoelectronic Heterostructured FeCoOxSy Catalysts with Tunable Electron Density for Accelerated Sulfur Redox Kinetics in Li-S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1693
原創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4/bf6ef1e1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