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金屬負極會出現不可控的枝晶和寄生反應,這往往需要大厚度的鋅箔,從而導致容量過剩,利用率極低。
圖1 材料制備及表征
中南大學陳月皎、陳立寶等開發了一種超薄的Zn復合負極(24 μm)。具體而言,這項工作采用真空蒸發法在銅箔上制備一個穩定的疏水層,包括重新聚合的四氟乙烯和碳化成分(表示為(C2F4)n-C@Cu),以引導Zn2+的均勻沉積而不產生枝晶和副反應;進一步在預沉積5 mAh cm-2的鋅后,可以得到厚度為≈24 μm的超薄復合鋅負極C2F4)n-C@Cu@Zn。(C2F4)n鏈使C2F4)n-C@Cu界面具有較低的吸附能,可使電荷在該層下轉移更多。
此外,由于其良好的疏水性,該保護層可以防止H2O對沉積鋅的破壞。同時,該層中半離子狀態的氟的存在可以作為親鋅位點來誘導Zn2+的快速轉移。
圖2 半電池性能
受益于上述優勢,C2F4)n-C@Cu電極在2 mA cm-2的條件下,在3000次循環中表現出99.6%的高平均CE。以商業化的20 μm鋅箔為基準,C2F4)n-C@Cu@Zn負極實現了更高的穩定性(在1 mA cm-2下1200小時),而20μm鋅箔只有100小時。
此外,當與V2O5正極配對時,Zn復合負極使全電池在2500次循環后實現了88%的保留率。
圖3 全電池性能
Engineering an Ultrathin and Hydrophobic Composite Zinc Anode with 24 μm Thickness for High-Performance Zn Batteri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fm.202303466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5/07e897da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