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電池充電協議的開發和優化需要有關電池內鋰形態的詳細信息。核磁共振(NMR)光譜具有識別在鋰離子電池運行期間在負極中形成的鋰相并量化其相對量的獨特能力。此外,鋰金屬膜和枝晶都很容易被檢測和定量。
圖1 該工作中顯示的原位核磁共振波譜分析的解釋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Gillian R. Goward等采用最近報道的平行板諧振器射頻(RF)探針和盒式單層全電池用于跟蹤硅電極在循環和快速充電過程中的行為。研究發現,在電化學循環過程中形成的LixSi化合物在慢速和快速充電過程中都表現出了意想不到的內在非平衡行為,向著越來越無序的局部環境演化。
與純石墨的情況不同,其在恒流充電和放電過程中,鋰化相隨時間的演變是非線性的,并且充電和放電之間是不對稱的。
圖2 在C/20下第二次循環期間進行的原位7Li NMR表征
此外,研究顯示,當以1C、2C和3C的倍率充電時,鋰金屬以薄膜和(在較小程度上)枝晶的形式沉積在硅負極上。部分金屬鋰膜的形成是可逆的,但仍有一部分以死鋰的形式留在電極表面,而所有枝晶鋰,即使形成的數量少得多,也是完全不可逆的。這種性能調節特性對于鋰離子電池(LIB)快速充電協議的開發至關重要,而7Li磁共振策略可以很好地評估和量化這些特性。
圖3 CC?CV?OCV循環期間進行的原位7Li NMR測試
Quantitative Operando 7Li NMR Investigations of Silicon Anode Evolution during Fast Charging and Extended Cycl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3. DOI: 10.1021/jacs.3c07339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5/17a10d1f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