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PGM1Cu SAAs電催化CO2還原制甲烷或乙烯 2023年10月5日 上午12:31 ? 頭條, 百家, 頂刊 ? 閱讀 14 在電化學催化CO2還原來合成碳氫化合物中,銅(Cu)基催化劑被廣泛的研究與應用。Cu與以鉑族金屬(PGMs)為代表的親氫(H)元素合金的催化劑設計自由度有限,因為后者容易驅動析氫反應(HER)而忽略CO2還原。 基于此,美國克萊姆森大學Ming Yang和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Fanglin Che等人報道了一種將原子分散的PGMs物種錨定在多晶和形狀控制的Cu催化劑上,以促進目標CO2還原反應,同時抑制HER。在文中,作者以Pd1Cu(作為主要研究目標)和Pt1Cu單原子合金(SAAs)納米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和表征,以通過CO2RR促進甲烷(CH4)和乙烯(C2H4)的生成。 作者選擇了Pd1Cu(100)和Pd1Cu(111)表面進行DFT計算,因為Pd1Cu(111)和Pd1Cu(100)的計算超晶胞與實驗樣品的平均Pd-Cu距離相當吻合。 對于CO*在Pd1Cu(100)表面,作者研究了不同的吸附位點,包括Cu位點、Pd位點和Pd-Cu界面位點。結果表明,CO*在Pd-top位點的吸附能為-1.02 eV,比Cu(100)的-0.59 eV強,但比Pd(100)的-1.59 eV弱。 吸附能值表明,對比裸露Cu(100),單原子Pd的存在可以顯著提高CO*的吸附能力。需注意,Pd1Cu(100)在Cu位點上最有利的CO*吸附能與Cu(100)幾乎相同,表明單原子Pd不會影響CO*對附近Cu原子的吸附性能。在Pd1Cu(111)的所有位點中,Pd-top位點上CO*的CO*吸附能最強,為- 0.73 eV,大于Cu(111)的-0.54 eV,但弱于Pd(111)的-1.71 eV。 當CO*吸附在Pd1Cu(111)的Cu位點上時,其吸附能比純Cu(111)表面低約0.2 eV。因此,對于Pd1Cu SAA,Cu位點對CO*具有純Cu的吸附行為,而Pd1位點對CO*具有穩定的吸附行為。 Dual-site catalysts featuring platinum-group-metal atoms on copper shapes boost hydrocarbon formations in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8777-y.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5/8b19cedb99/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COF膜!博士生一作!哈爾濱工業大學,新發Science子刊! 2024年12月16日 Nature編輯翻車! 2023年10月17日 電池頂刊集錦:陳忠偉、楊全紅、孫大林、吳曙星、陳遠富、姜建壯、梁驥等最新成果! 2023年10月8日 清華大學/中科大,重磅Science! 2024年1月21日 ACS Energy Letters:新型氯化物固體電解質實現預鋰化硅負極的超高負載固態電池 2023年10月3日 ?復旦余學斌ACS Nano:用于無枝晶柔性鋁有機電池的MXene基混合導體界面 2024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