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充電/放電過程中的反應路徑和結構演變,對于開發和定制高容量電池的硅負極至關重要。然而,由于電化學循環中涉及到晶體(c-)和非晶體(a-)相之間的復雜相變,仍然缺乏對機械的理解。
圖1 研究方法示意
江西師范大學歐陽楚英、北京大學許審鎮、北京科學智能研究院戴付志等通過采用新開發的機器學習潛力,關鍵的實驗現象不僅重現,包括電壓曲線和結構演變途徑,而且還提供了與這些現象相關的原子尺度機制。
具體而言,深勢分子動力學(DeePMD)和大經典蒙特卡洛法(GCMC)被用來模擬鋰的插入/提取,并從不同的起始結構,即c-Si、a-Si、a-Li4.5Si和c-Li3.75Si,尋找準平衡的中間a-LixSi結構。
此外,基于元穩定的中間a-LixSi結構,作者計算并分析了形成能量、電壓曲線和微觀結構演變途徑。該模擬結果與實驗非常吻合,并重現了幾個關鍵的實驗現象,例如,電壓平臺及其在c-Si和a-Si的鋰化之間的差異,以及由于從c-Li15-??Si4到a-Li15-??Si4的相變而產生的滯后。
圖2 采用混合DeePMD和GCMC方法模擬的鋰化和脫鋰過程中的形成能量
此外,該研究結果為硅負極的鋰化/脫鋰機制提供了豐富的見解,包括鋰化初始階段的雙相共存,鋰化和脫鋰過程中反應路徑的差異。作者進一步研究了鋰化的晶體硅和a-Si的應力分布,結果看到a-Si的應力大小比晶體硅低,表明a-Si相的抗斷裂性更好。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硅負極在(脫鋰)過程中復雜結構演變的熱力學提供了理論上的理解,這可能在優化電池性能方面發揮作用。
圖3 鋰化和脫鋰過程中的實驗和模擬電壓曲線的比較
Unraveling the Atomic-scale Mechanism of Phase Transformation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s during (de)Lithiation in Si Anod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fm.202303936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5/efaedfff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