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被認為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在能源轉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氫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可以減少碳排放,對能源利用的各個方面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目前,電化學全解水(EWS)被認為是最綠色和可持續的制氫方法,并且EWS還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使用和能源的再分配,增強能源系統的彈性。因此,設計和合成高效的全解水催化劑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基于此,鄭州大學彭鵬和臧雙全(共同通訊)等人通過無熱解途徑制備了具有單原子活性位點的雙功能催化劑。該策略主要是從含有Fe位點的共軛骨架開始,通過加入Ni原子來削弱催化劑對電化學中間體的吸附,從而使得催化劑具有更優的能級和更強的催化性能。
本文的研究發現,隨著Ni的引入,CPF-Fe/Ni在較寬的pH范圍內均表現出良好的HER和OER活性。
本文在典型的三電極體系中,通過比較CPF-Fe/Ni和對比催化劑(碳布、CPF-Fe、CPF-Ni、RuO2和20% Pt/C)的線性掃描伏安曲線(LSV)評估了CPF-Fe/Ni的電催化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在0.5 M H2SO4和1 M KOH中,具有雙金屬位點的CPF-Fe/Ni比純CPF-Fe和CPF-Ni表現出更好的HER活性。
CPF-Fe/Ni在接近0 mV的起始電位下獲得了良好的HER活性,并且在電流密度為10 mA cm-2時,其在0.5 M H2SO4和1 M KOH中的過電位僅分別為23 mV和42 mV,這遠遠低于純CPF-Fe(在0.5 M H2SO4中為743 mV,在1 M KOH中為202 mV)和CPF-Ni(在0.5 M H2SO4中為165 mV,在1 M KOH中為161 mV)。
此外,根據極化曲線計算出的相應的Tafel斜率圖也表明,CPF-Fe/Ni在0.5 M H2SO4和1 M KOH中的Tafel斜率相對較小,分別為82.6 mV dec-1和94.1 mV dec-1。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純Fe位點的催化劑的HER活性很差,而純Ni位點的催化劑的活性也很有限。因此,Ni和Fe位點的結合產生了電子結構,導致CPF-Fe/Ni具有良好的HER催化活性。本文在相同的酸性和堿性溶液(0.5 M H2SO4和1 M KOH)中繼續研究了催化劑的OER性能,而CPF-Fe/Ni同樣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在0.5 M H2SO4和1 M KOH中,CPF-Fe/Ni在10 mA cm-2下的過電位分別為201 mV和194 mV,遠低于20% Pt/C和RuO2。此外,CPF-Fe/Ni的Tafel斜率也比純CPF-Fe和CPF-Ni低得多,這表明其在OER過程中有更好的動力學。綜上所述,雙金屬位點的存在可以有效地調節CPF-Fe/Ni的催化中心,通過協同作用使CPF-Fe/Ni在全水解過程中的催化性能大大提高。
更加重要的是,即使在0.05 M H2SO4、0.01 M KOH和1 M KCl中,CPF-Fe/Ni也顯示出非常小的過電位(10 mA cm-2)。此外,本文還利用CPF-Fe/Ni組成了雙電極系統并測試了該系統的全水解性能。令人驚喜的是,該雙電極系統在0.5 M H2SO4和1 M KOH溶液中分別以1.44 V和1.57 V的電勢達到了10 mA cm-2的電流密度。這些結果表明,CPF-Fe/Ni作為催化劑在較寬的pH范圍內具有較高的全水解效率。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Ni的引入有效的提升了催化劑的催化劑活性。為了研究Ni對CPF-Fe/Ni的作用機制,本文采用計算氫電極(CHE)模型估算了CPF-Fe/Ni的OER和HER活性。從自由能曲線可以看出,CPF-Fe上的OER活性受到*OOH→O2(△G=2.04 eV)的限制,這是由中間體的強吸附引起的。加入Ni原子后,CPF-Fe/Ni對中間產物的吸附減弱,△G為1.81 eV,同時優化了能級。
此外,計算得到CPF-Fe/Ni的過電位(0.58 V)低于純CPF-Fe(0.81 V),這表明CPF-Fe/Ni具有更高的OER活性。同時,對于HER,CPF-Fe/Ni也表現出了較好的活性。由于在OER和HER過程中,催化劑對中間體的弱吸附是其高活性的關鍵因素,因此本文對CPF-Fe/Ni和CPF-Fe的電子結構進行了研究,以探究中間體弱吸附的機理。
研究發現,在Fe-3d的PDOS中,自旋向上的部分顯示出明顯的帶隙,而自旋向下的部分是導電的。對于CPF-Fe/Ni,在-2~+1 eV處的峰變窄,尤其是在+0.6 eV處的峰。而引入Ni原子后,靠近費米能級的Fe-3d變得更加局域化,導致Fe-3d軌道中的電子轉移減少,從而減弱了CPF-Fe/Ni的吸附作用,提高了活性。
此外,差分電荷結果還顯示,不同層中的Fe之間發生了電子轉移,而Fe與Ni之間沒有相互作用。總之,本文的工作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制備在較寬的pH范圍內能實現高效EWS的催化劑的策略,并成功展示了用于機理研究的模型催化劑。
A Pyrolysis-Free Ni/Fe Bimetallic Electrocatalyst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7530-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530-9.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7/255d653f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