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對降低高附加值化學品的碳排放以及緩解能源危機具有重要意義。在各種CO2RR產物中,C2碳氫化合物,特別是乙烯,與C1同類產物相比,由于其具有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和與現有基礎設施的兼容性,在經濟上具有吸引力。然而,由于C-C耦合過程中多個質子和電子轉移步驟的動力學緩慢,制備C2產物的高性能電催化劑的開發仍然面臨很大的挑戰。
迄今為止,銅基材料,已被證明能夠產生大量的C2/C2+碳氫化合物。然而,這些傳統的Cu基電催化劑通常對產物具有低選擇性和高過電位。因此,提高研究人員對催化劑結構的敏感性和對C2碳氫化合物的可能途徑的理解是非常迫切的。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物構所張健等人通過使用超薄硼咪唑酯骨架(BIF)納米片作為Ag納米顆粒(NPs)的載體,在原子結構尺度上合成了Ag@BIF-104NSs(Cu)串聯催化劑。
本文在CO2飽和的0.5 M KHCO3/0.5 M KCl溶液中測試了不同催化劑的CO2RR性能,CO、CH4、C2H4、H2等氣體產物和液體產物HCOOH分別采用氣相色譜法(GC)和離子色譜法(IC)進行分析。結合測試發現,在相同的外加電位下,Ag@BIF-104NSs(Cu)的陰極線性掃描伏安(LSV)曲線顯示出比BIF-104NSs(Cu)或Ag/C更高的幾何電流密度,這意味著Ag@BIF-104NSs(Cu)催化劑對CO2RR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有趣的是,本文也觀察到Ag@BIF-104NSs(Cu)對產物C2H4的局部電流密度較高,這不能簡單地通過BIF-104NSs(Cu)和Ag/C的單獨貢獻來解釋。
因此,繼續研究發現,Ag/C對CO2RR產生C2H4沒有貢獻,而BIF-104NSs(Cu)在-0.9到-1.3 VRHE的電位范圍內對C-C耦合反應的貢獻也微乎其微。在-1.3 VRHE時,BIF-104NSs(Cu)催化劑對產物C2H4的局部電流密度僅為0.588 mA cm-2,而Ag@BIF-104NSs(Cu)催化劑對C2H4產物的局部電流密度則為4.36 mA cm-2。
因此,Ag@BIF-104NSs(Cu)串聯催化劑在-0.9~-1.3 VRHE范圍內對產物C2H4的局部電流密度的顯著提高應歸因于Ag和BIF-104(Cu)的串聯催化作用。
為了進一步說明C2H4的顯著增加歸因于Ag NPs位點和BIF-104NSs(Cu)的串聯催化,本文還比較了這些催化劑的法拉第效率(FE)。不出所料,Ag@BIF-104NSs(Cu)催化劑的FEC2H4、FECH4和FECO與BIF-104NSs(Cu)相比有顯著的提升,在-1.2 V時,Ag@BIF-104NSs(Cu)具有21.43%的最佳FEC2H4,這顯著高于BIF-104NSs(Cu)(3.82%)。
這些結果表明,與單獨的BIF-104NSs(Cu)相比,Ag@BIF-104NSs(Cu)催化劑的副產物氫被有效地抑制,并且展出優異的CO2RR性能。
為了揭示Ag@BIF-104NSs(Cu)的催化機理,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了催化劑的反應中間體的自由能。首先,與Ag(111)相比,Ag@BIF-104NSs(Cu)中的Cu位點明顯增加了費米能級附近的電子態,導致反應中間產物與反應中心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此外,與Ag(111)中的Ag位點和Ag@BIF-104NSs(Cu)中的Cu位點相比,Ag@BIF-104NSs(Cu)中的Ag位點的*COOH自由能(E)最低,這有利于*CO的生成,并增加活性位點周圍的*CO中間產物的局部濃度。
本質上,*CO是C2途徑的關鍵中間產物,并且由于CO溢出到鄰近位點,二聚過程(2*CO→*OCCO+*)被廣泛認為是形成C2+產物的關鍵步驟。根據結構分析,Cu位點與Ag位點通過表面大量羧基的配位作用形成O-C-O“橋”緊密接觸。因此,本文研究了Cu-Ag原子對上的*CO二聚步驟,以評估它們的串聯促進作用。
研究發現,Ag@BIF-104NSs(Cu)中的Cu-Ag位點的*OCCO自由能(E)低于BIF-104NSs(Cu)中的Cu位點,這進一步證明Ag@BIF-104NSs(Cu)的C-C耦合比BIF-104NSs(Cu)更容易。因此,生成的*CO隨后遷移到Ag@BIF-104NSs(Cu)催化劑附近的Cu位點,進行下一次的C-C耦合,進一步生成C2H4??傊?,本文的策略可用于合成高效的串聯催化劑,用于電化學還原CO2為C2碳氫化合物。
Enhancing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Ethylene via Copper-Silver Tandem Catalyst in Boron-Imidazolate Framework Nanosheet,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enm.202300088.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300088.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7/6c66743d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