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固態電解質(SSE)的失效過程并提供潛在的解決方案對于固態電池(SSB)的發展至關重要。典型的技術對于研究SSE的化學/電化學降解非常有用。但是,無疑會影響電池性能的機械失效很難通過常規技術檢測到,并且缺乏有效的表征。華中科技大學李會巧等建立了原位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技術與耦合電化學測試系統,以詳細研究LAGP對鋰負極的失效機理。圖1. LAGP對Li的失效機制具體而言,作者通過原位電化學SEM觀察了SSE的動態失效過程,并揭示了LAGP劣化的主要失效原因,即連續產生厚的副反應層和應力引起的裂紋。為了防止這些劣化,作者進一步提出了具有獨特類石墨層狀結構、良好的鋰親和力和高機械強度的石墨氮化碳(C3N4,標記為CN)作為界面材料在SSB中穩定 LAGP 與Li。原位觀察揭示了CN作為LAGP的界面層的促進作用,隨著CN的存在,界面副反應得到抑制,鋰沉積成功地從枝晶狀形態轉變為顆粒狀形態,大大緩解了LAGP內應力的不均勻性。圖2. 在LAGP上構建CN改性層電化學結果表明,采用CN修飾的LAGP電解質的鋰對稱電池可以承受高達2.0 mA cm-2的最大電流密度,并在300 μA cm-2下提供超過3000小時的超長循環壽命而不發生短路。總體而言,這項研究結果表明,CN可以有效改善LAGP對鋰的副反應,并調節界面處的電子傳輸和離子遷移,以引導循環時鋰的均勻沉積,從而緩解非均相鋰沉積引起的應力。因此,基于LAGP的SSB性能顯著提高。圖3. 裸LAGP和CN@LAGP的電化學性能In Situ Visualizing the Interfacial Failure Mechanism and Modification Promotion of LAGP Solid Electrolyte toward Li Metal Anod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2. DOI: 10.1002/aenm.2022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