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高可逆的鋰氧(Li-O2)電池的過程中,控制反應位點以保持O2和Li2O2在正極側的穩定轉化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充電過程中涉及反應點的機制仍然難以捉摸,這反過來又對識別過電位的來源提出了挑戰。圖1. 原位AFM監測Li2O2沉積物的形成過程廈門大學毛秉偉、谷宇等通過原位原子力顯微鏡(AFM)和電化學阻抗光譜(EIS)的聯合研究,提出了Li2O2分解的高效反應位點的普遍形態決定的機制。研究發現,不同形態的Li2O2沉積物具有相似的局部電導率,遠高于體相Li2O2的報告,這使得反應位點不僅在電極/Li2O2/電解質界面,而且在Li2O2/電解質界面。然而,雖然傳質過程在前者得到了加強,但后者的電荷傳輸阻力與表面結構以及Li2O2沉積物的反應性敏感相關。圖2. 原位AFM監測盤狀和膜狀Li2O2沉積物的分解過程因此,對于緊湊的盤狀沉積物,電極/Li2O2/電解質界面作為主要的分解點,會導致Li2O2的過早離開和可逆性的喪失;相反,對于多孔的花狀和膜狀Li2O2沉積物,具有更大的表面積和更豐富的表面活性結構,兩個界面都能有效地分解,而不會出現沉積物的過早離開,因此過電位主要來自緩慢的氧化動力學,分解是更可逆的。該工作為理解充電過程中反應點的機制提供了有指導意義的見解,這為設計可逆的Li-O2電池提供了指導。圖3. 電導率和電荷傳輸電阻的測量Morphology-Dictated Mechanism of Efficient Reaction Sites for Li2O2 Decomposi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3. DOI: 10.1021/jacs.2c1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