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Si)因其高達3579 mAh g-1的理論容量而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然而,這種潛力是以重大挑戰為代價的,因為硅負極的固體電解質界面相(SEI)由于嚴重的體積膨脹幾乎無法提供長期保護。然而,當涉及到SEI時,其形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明斯特大學Aurora Gomez-Martin、Tobias Placke等系統評估了作為表面涂層的AlF3在調節Si負極上形成的SEI的作用。圖1. 各種Si電極的電化學評價為了評估SEI,作者利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在不同(脫)鋰化狀態下進行系統觀察,從而逐步分析以揭示AlF3涂層的作用、機制和影響。Si薄膜被用作模型電極以忽略粘結劑和導電劑的干擾,兩種不同厚度的5 nm(進一步稱為“Si + 5 nm AlF3”)和20 nm(進一步稱為“Si + 20 nm AlF3”)的AlF3層沉積在 Si 薄膜的頂部。結果表明,添加AlF3薄層(5和20 nm)后,電阻降低,循環保持率顯著提高,經過1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提高了90%。圖2. 未涂覆和涂覆Si薄膜電極的循環穩定性對充放電過程中存在于電極表面的化合物進行的半定量檢測顯示,其中涂覆的Si薄膜中的SEI含有富含LiF物質,這有利于防止電子通過。此外,作者通過利用 IC-CD 證實了AlF3向高Li+離子導電性Li-Al-F相(例如 Li3AlF6)的轉變,這也是提高循環性能的原因。此外,這項研究提出了在未來工作中改進硅負極涂層研究的未來方向,并有助于為開發高能量密度LIBs電池鋪平道路。圖3. 不同Si電極循環前后的XPS表征Revealing the Role, Mechanism, and Impact of AlF3 Coatings on the Interphase of Silicon Thin Film Anod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2. DOI: 10.1002/aenm.20220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