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有望通過將CO2轉(zhuǎn)化為燃料和有價值的化學物質(zhì)來實現(xiàn)碳閉環(huán),同時將陽光和風等可再生能源儲存為化學能。然而,由于CO2本身具有化學惰性,有效的電化學CO2活化和CO2的靶向轉(zhuǎn)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人們開發(fā)了多種電催化劑。其中,多相分子催化劑由于其明確的分子結(jié)構(gòu)以及豐富的金屬中心和配體庫而特別具有吸引力,特別是酞菁鈷(CoPc)與*COOH和*CO的中度結(jié)合而顯示出高CO選擇性。然而,CoPc在反應過程中會由于π?π堆積引起的嚴重分子聚集,這降低了其CO2RR性能。基于此,蘇州大學彭揚和程濤等將CoPc錨定在Mg(OH)2/氮摻雜碳納米片(CoPc/Mg(OH)2/NC)上,以實現(xiàn)高效電催化CO2RR。借助于分子?載體相互作用,CoPc/Mg(OH)2/NC在100 mA cm?2大電流密度下催化CO2轉(zhuǎn)化為CO的過電位低至0.31±0.03 V;并且在流動池中,該催化劑在50?300 mA cm?2的寬電流密度范圍內(nèi)的CO法拉第效率高達95%。更重要的是,在膜電極組件(MEA)中,CoPc/Mg(OH)2/NC能夠在100 mA cm?2下持續(xù)運行50小時以上,并且其法拉第效率>90%,表明其具有優(yōu)異的催化穩(wěn)定性。采用原位拉曼光譜和ATR-SEIRAS進行的機理研究表明,增強的CO2RR動力學歸因于Mg(OH)2促進了第一步電子轉(zhuǎn)移后陰離子*CO2?中間體的早期和易于形成。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引入路易斯酸中心來容納氧的孤對電子,有助于極化吸附在CoPc金屬中心上的CO2分子,從而降低CO2RR的活化勢壘。總的來說,這項工作突出了工程分子-載體界面的重要性,其不僅有效提高了催化性能,并推動了工業(yè)規(guī)模CO2RR的進一步發(fā)展。Pre-Activation of CO2 at Cobalt Phthalocyanine-Mg(OH)2 Interface for Enhanced Turnover Rat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fm.20221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