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成年小嫩xb,嫰bbb槡bbbb槡bbbb,免费无人区码卡密,成全高清mv电影免费观看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1. Energy Environ. Sci.:Ru/β-Co(OH)2異質結電催化硝酸鹽為氨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電催化硝酸鹽還原反應(NtrRR)是近年來將硝酸鹽溫和轉化為高附加值氨產物的新興技術,但由于NtrRR反應動力學緩慢且反應途徑多樣,使得開發具有高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的NtrRR電催化劑具有很高的挑戰性。
基于此,廈門大學梁漢鋒副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Ru/β-Co(OH)2異質結催化劑,其來自于RuCo合金納米片的原位重建,超低Ru/Co比為3.08 at%。測試發現,該催化劑的正電位僅為0.01 V,工業級電流密度為-500 mA cm-2,氨法拉第效率高達98.78%。同時,還能凈化含硝酸鹽污水,將硝酸鹽濃度降低到13 ~ 31 ppm。此外,組裝的Zn-硝酸鹽流電池還提供了29.87 mW cm-2的良好功率密度和高達0.38 mmol h-1 cm-2的高氨產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作者研究了Ru/β-Co(OH)2異質結的NtrRR活性來源。基于實驗結果,作者采用穩定構型的Ru/β-Co(OH)2異質結作為結構模型。通過電荷密度差發現,第一層界面Ru原子(Ru1st)表現出明顯的缺電子態,而界面Co1st原子表現出富集電子態。
作者還研究了四種可能的雙位點吸附模型(優化后的邊緣Co1st-Co1st、界面Ru1st-Co1st、邊緣Ru1st-Ru3rd和頂部Ru4th-Ru4th),用于計算NtrRR能量學,以確定Ru/β-Co(OH)2異質結的真正活性中心。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從能級圖看出,所有模型對*NO3的吸附/還原過程都是放熱,說明硝酸鹽向*N中間體的轉化是自發進行的,降低了形成亞硝酸鹽產物的可能性。作者還發現四種模型的后續加氫過程略有阻礙,可能是由于在堿性條件下難以捕獲從水自由基解離中獲得的*H物種。此外,界面Ru1st解吸位點比邊緣Ru3rd和頂部Ru4th更小的*NH3解吸能,表明Ru原子的局部電子分布與*NH3中間體的解吸行為之間可能存在相關性。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Weakened d-p Orbital Hybridization in In Situ Reconstructed Ru/β-Co(OH)2 Heterointerfaces for Accelerated Ammonia Electrosynthesis from Nitrates. Energy Environ. Sci., 2023, DOI: 10.1039/D3EE00371J.
https://doi.org/10.1039/D3EE00371J.
?
2. Adv. Energy Mater.:CuO-C60電催化CO2還原成C2+產物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在CO2電催化還原過程中,構建Cu0-Cu+雙活性位點對C-C偶聯生成多碳(C2+)產物具有重要意義。然而,Cu基前驅體(Cu+等)很容易還原為Cu0,特別是在大電流密度下,因此開發一種簡單的Cu+穩定方法來形成Cu0-Cu+雙活性位點非常可取但具有挑戰性。
基于此,天津大學張兵教授和趙博航博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利用富勒烯(C60)作為穩定Cu+位點的電子緩沖劑,通過氧化銅和C60前驅體的復合材料得到了由原位形成的Cu0-Cu+雙活性位組成的催化劑。在366 mA cm?2的局部電流密度下,其提供高達61%的C2+產品法拉第效率(FE),在-1.4 V下Cu+位點具有良好的12 h耐久性。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計算,作者分析了C60與Cu0之間的電子轉移。單個Cu模型中的Cu位點表現出Cu0的特征,CuOx模型中的氧結合Cu位點表現出Cu+位點的電荷密度特征。對比單Cu和CuOx中的Cu0和Cu+位點,Cu-C60模型中C60附近Cu位點的電荷密度體現了Cu+特征,驗證了Cu0-Cu+雙活性位點是通過緩沖作用形成。
此外,Cu0和C60的電荷密度差和平面平均電子密度差表明,所獲得的Cu+位點是由電子通過C60和Cu的界面從Cu轉移到C60引起的。結果表明,C60的電子緩沖作用可在還原條件下穩定Cu+位點。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原位ATR-FTIR光譜發現,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CuO預催化劑上Cu+位點的肩峰逐漸減小,在-1.4 V施加電位約8 min時幾乎消失。對于CuO-C60,即使將頻譜采集時間延長到5 h,也可以觀察到Cu+的信號,實驗證實了C60的電子緩沖效應和Cu+在CuO-C60上CO2ER過程中形成Cu0-Cu+雙活性位的穩定性。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C60-Stabilized Cu+ Sites Boos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C2+ Products. Adv. Energy Mater., 2023, DOI: 10.1002/aenm.202204346.
https://doi.org/10.1002/aenm.202204346.
?
3.?Nat. Commun.:NiMoN/NiFe LDH在大電流密度下高效OER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合理設計高效的過渡金屬基析氧反應(OER)電催化劑是實現水分解的關鍵,但工業堿性水電解需要低過電位的大電流密度,總是受到本征活性的限制。基于此,大連理工大學侯軍剛教授和高峻峰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層級雙金屬氮化物/氫氧化物(NiMoN/NiFe LDH)陣列作為模型催化劑,調節電子狀態并跟蹤結構-活性關系。活化狀態下的NiMoN/NiFe LDH在過電位為266 mV時具有工業所需的1000 mA cm-2電流密度,OER穩定性為250 h。特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計算,作者研究了電子結構和能壘,以確定反應機理。利用NiFeOOH和Mo摻雜的NiFeOOH作為計算模型。首先,使用投影態密度(PDOS)分析了NiMoN/NiFe LDH和NiFe LDH的金屬d帶和氧p帶的軌道分布。金屬d帶和O 2p帶的重疊明顯表明金屬位點和氧配體的共價雜交增強。
此外,通過晶體軌道漢密爾頓布居(COHP)評估了電子構型和金屬-氧鍵強度。NiMoN/NiFe-LDH在費米能級附近的Ni 3d帶占據的反鍵態越高,表明金屬d帶和O 2p帶之間的雜化越強。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金屬-氧鍵強度通過高達費米能級的COHP積分來量化,并且NiMoN/NiFe-LDH的Ni-O鍵的ICOHP(-1.14)的較大絕對值揭示了增強的共價性。M-O鍵共價性的增強促進了NiMoN/NiFe-LDH中電子的離域,為OER過程中晶格氧的參與提供了前提。對于基于LOM途徑的OER過程,催化劑經歷去質子化以形成暴露的晶格氧。在*OOH去質子化后,氧釋放并在表面留下氧空位。
最后,產生的氧空位被OH重新填充。實現了LOM的計算吉布斯自由能。對于NiMoN/NiFe-LDH,*OH的去質子化是速率決定步驟(RDS)。RDS是從*OH到*O中間體的轉化,具有2.29 eV的高能壘。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Regulating electronic states of nitride/hydroxide to accelerate kinetics for oxygen evolution at large current density.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7091-x.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091-x.
?
4.?Nat. Commun.:FeCo/CeO2?xNx復合電極作為穩定的OER催化劑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開發具有析氧反應(OER)活性的非貴金屬電催化劑,是實現電化學水分解法大規模制氫的關鍵。基于此,吉林大學蔣青教授和郎興友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由交替的納米多孔雙金屬鐵鈷合金/氫氧化物和氮化氧化鈰(FeCo/CeO2-xNx)異質膜組成的自支撐層狀復合電極作為堿性OER的高效電催化劑。
納米孔FeCo/CeO2-xNx復合電極在1 M KOH中表現出優異的OER電催化性能,具有約33 mV dec?1的超低Tafel斜率。在過電位低至360 mV時,電流密度可達到3900 mA cm?2,并在約1900 mA cm?2可穩定保持1000 h。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計算,作者發現納米多孔FeCo/CeO2-xNx復合電極中CoFeOOH與CeO2-xNx有協同作用。Bader電荷分析闡明了加入N后電子結構的變化,CoFeOOH/CeO2-xNx中CeO2-xNx向CoFeOOH的電子轉移多于CoFeOOH/CeO2中CeO2向CoFeOOH的電子轉移。CoFeOOH/CeO2-xNx中的Co原子電荷較低,為+1.18 |e|,而CoFeOOH/CeO2中的Co原子電荷為+1.24 |e|,裸CoFeOOH中的Co原子電荷為+1.45 |e|。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假設中間體在電活性Co原子上的吸附首先是OH?離子的吸附,然后依次脫質子生成*O,O-O鍵生成*OOH,解吸生成氧氣,在堿性OER過程中,U=1.23 V下CoFeOOH/CeO2-xNx、CoFeOOH/CeO2和裸CoFeOOH上中間體和生成物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布(?G)。在CoFeOOH/CeO2-xNx介導下,OER的速率決定步驟(RDS)為*O中間體與另一個OH?反應形成O-O鍵,其中?GRDS低至~0.44 eV。具有最低能壘的CoFeOOH/CeO2-xNx界面作為電活性位點,極大地促進OER動力學。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Lamella-heterostructured nanoporous bimetallic iron-cobalt alloy/oxyhydroxide and cerium oxynitride electrodes as stable catalysts for oxygen evolution. Nat. Commun.,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7597-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597-4.
?
5. Angew. Chem. Int. Ed.:Cu-CN協同電解CO制取乙酸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CO的電化學還原反應(CORR)為在溫和條件下直接從氣態CO和水制備乙酸(CH3COOH)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基于此,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韓布興院士和陳春俊博士、電子科技大學夏川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單負載催化劑,即石墨氮化碳(g-C3N4)負載的銅納米顆粒(Cu-CN)。
所制備的最佳Cu NPs尺寸的單負載催化劑,其局部電流密度為188 mA cm-2,乙酸法拉第效率(FE)值為62.8%。在多孔固體電解質(PSE)反應器中,采用Cu-CN催化劑直接電合成高純度(超過90%)的乙酸,在100 mA cm-2恒電流密度下,CO可以連續轉化為FE含量為55.6%的乙酸,反應時間至少為120 h。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算,作者研究了CORR中Cu NPs和Cu-CN對乙酸的性能差異。對于Cu-CN催化劑,作者選擇了Cu基板作為模型,首先在構建的Cu(111)模型上尋找優選的耦合路徑。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初始加氫步驟(*CO到*CHO,R2)的能壘從Cu(111)上的0.89 eV下降到Cu(111)/C3N4界面上的0.60 eV,表明g-C3N4存在時CO加氫加速。作者推測在g-C3N4周圍水的解離加速,從而提供了足夠的H進行CO加氫步驟。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不僅是*CHO的形成,加氫步驟(R4)也得益于界面附近g-C3N4的存在。對于關鍵分支步驟,*CHO加氫步驟(R4)的瞬態(TS)能壘為0.10 eV,低于Cu(111)/C3N4界面附近耦合步驟(R3,0.27 eV)。在Cu(111)/C3N4界面附近,*CHO的生成和甲烷的生成同時被促進。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Synergy of Cu/C3N4 Interface and Cu Nanoparticles Dual Catalytic Regions in Electrolysis of CO to Acetic Acid.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1507.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1507.
?
6. Angew. Chem. Int. Ed.:L10-Pt2CuGa/C助力高性能燃料電池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s)惡劣的工作環境對Pt基合金催化劑的穩定性提出了巨大挑戰。其中,具有顯著離域電子分布的金屬鍵的廣泛存在通常導致成分偏析和性能快速衰減。
基于此,華中科技大學李箐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L10-Pt2CuGa金屬間納米顆粒作為高性能PEMFC正極催化劑,在Pt-Ga之間具有獨特的共價原子相互作用。L10-Pt2CuGa/C催化劑在燃料電池陰極中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ORR)活性和穩定性(0.9 V時的質量活性為0.57 A mgPt-1,H2-O2/空氣中的峰值功率密度為2.60/1.24 W cm-2,30000次循環后0.8 A cm-2時僅28 mV電壓損失)。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計算,作者研究了L10-Pt2CuGa表面的氧吸附能(EO),并與純Pt(111)表面的氧吸附能進行了比較。合金化和應變效應都有助于增強L10-Pt2CuGa上的ORR活性。在未應變的L10-Pt2CuGa/Pt核-殼板表面,晶格參數與Pt(111)相同,EO比Pt(111)高0.07 eV,表明氧的過度結合得到了緩解。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此外,L10-Pt2CuGa板表面的EO在表面壓縮作用下呈線性增加,當雙軸應變為2%時,其EO值比Pt(111)板高0.21 eV,表明L10-Pt2CuGa板表面的EO值最優,且應變對ORR活性具有主導作用。L10-Pt2CuGa中Cu的引入導致氧結合減弱,與A1-PtGa相比,L10-Pt2CuGa的ORR活性增強。
作者還計算了L10-Pt2CuGa表面Pt原子的空位形成能(Evac),并與Pt(111)表面的空位形成能進行了比較。Pt的Evac從Pt(111)上的0.98 eV增加到L10-Pt2CuGa NPs上的1.28 eV,表明L10-Pt2CuGa NPs表面Pt原子的結構穩定性和耐溶解性有所提高。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Inducing Covalent Atomic Interaction in Intermetallic Pt Alloy Nanocatalysts for High-Performance Fuel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02134.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2134.
?
7.?Adv. Funct. Mater.:FexCoyMOF-P2W18實現高效電還原氮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精確設計和構建滿足環境電解氮還原反應(e-NRR)性能的催化劑是極具挑戰性的。基于此,淮陰師范學院闞玉和教授、哈爾濱理工大學馬慧媛教授和王新銘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將多金屬氧酸鹽(POMs)原位集成到穩定的金屬有機骨架(MOFs)中,生成了五種基于POMs的MOFs,其分子式為[FexCoy(Pbpy)9(ox)6(H2O)6][P2W18O62]·3H2O(FexCoyMOF-P2W18),并直接用作e-NRR的催化劑。測試發現,其NH3的產率為47.04 μg h-1 mgcat.-1和31.56%的法拉第效率,對比[Fe0.5Co0.5(Pbpy)(ox)]2·(Pbpy)0.5分別提高了4倍和3倍。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作者使用標準B3LYP泛函進行了一系列的kohn-sham DFT計算,比較了FeMOF-P2W18、FeCoMOF-P2W18和CoMOF-P2W18與純P2W18的軌道能量和組成。在電化學還原過程中,電子將優先定位在P2W18單元上。只有當P2W18的LUMO軌道被電子包圍(P2W18完全還原),電子才會轉移到MOFs的LUMO中。考慮HOMO軌道,發現FeCoMOF-P2W18比FeMOF-P2W188和CoMOF-P2W18具有更高的HOMO能量,說明FeCoMOF-P2W18具有更強的還原能力。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在電催化過程中,P2W18接收電子并作為電子庫,當電子與FeCoMOF-P2W18結合,電子就會轉移到FeCoMOF-P2W18的雙金屬位點上。
為進一步驗證FexCoyMOF-P2W18具有良好的e-NRR活性,作者還計算了FexCoyMOF-P2W18(FeMOF-P2W18、CoMOF-P2W18和FeCoMOF-P2W18)從N2到*N2H階段的活化能。主要是電荷密度差揭示了FeCoMOF-P2W18提供的電子主要聚集在P2W18上。該富電子結構可作為電子轉移裝置,將電子轉移到活性位點,有利于N2分子和反應中間體的吸附。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Efficient Electron Transfer from an Electron-Reservoir Polyoxometalate to Dual-Metal-Sit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reduction of Nitrogen. Adv. Funct. Mater., 2023, DOI: 10.1002/adfm.20221449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4495.
?
8.?ACS Catal.:選擇性100%!Cu1.95S@CuS助力CO2光還原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異質結構建和缺陷工程被認為是改善光生載流子轉移和提高光催化性能的一種策略。基于此,三峽大學葉立群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將缺陷工程與異質結相結合,以提高Cu1.95S@CuS的CO2光還原活性。Cu1.95S@CuS減少了光生電荷載流子復合,促進了CuS向Cu1.95S表面Cu空位的定向載流子轉移,從而增強了CO2的活化和CO2向CO的光還原活性,產物選擇性為100%。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通過DFT計算,作者研究了Cu1.95S@CuS的電荷定向轉移。從電子功函數可看出,CuS的WF值最小(3.95 eV),而Cu2S-Cu的WF值為5.18 eV,表明CuS的光生電子轉移勢壘更低,通過電荷密度確定了Cu1.95S@CuS異質結的電子轉移方向。在Cu1.95S@CuS表面Cu空位附近富集了一定數量的電子,表明Cu1.95S@CuS表面Cu空位是電子陷阱。同時,Cu空位的局域電子密度高于表面Cu原子的局域電子密度。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作者利用穩態PL研究了CuS、Cu1.95S和Cu1.95S@CuS的電荷分離效率。在穩態PL中,Cu1.95S@CuS的峰值比CuS和Cu1.95S的峰值更強烈。時間分辨PL光譜結果表明,CuS、Cu1.95S和Cu1.95S@CuS都具有單一的壽命分量,它們是光生電子-空穴對的直接重組。PL測試結果表明,Cu1.95S@CuS的表面Cu空位和異質結界面可以有效地提高電荷分離效率。總之,CuS比Cu1.95S更容易泵出光生電子,而從CuS泵出的激發自由電子更容易與空穴重新結合。
計算+實驗頂刊集錦:韓布興、張兵、葉立群、侯軍剛、蔣青等計算成果
CO2 Photoreduction Catalyzed by Cu-Deficient Cu1.95S@CuS: Enhanced Performance via Boosted Directional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ACS Catal., 2023, DOI: 10.1021/acscatal.3c00492.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3c00492.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8/b7e8de1a68/

(0)

相關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临漳县| 会宁县| 林州市| 九龙城区| 通州市| 光山县| 彰化县| 潢川县| 平江县| 义马市| 庄河市| 杨浦区| 横峰县| 陇川县| 定西市| 江川县| 黑水县| 龙江县| 阿拉尔市| 墨玉县| 新和县| 祁阳县| 武汉市| 松桃| 嘉黎县| 泽州县| 海盐县| 松桃| 定襄县| 扎赉特旗| 丘北县| 宜城市| 永定县| 和平县| 右玉县| 浮梁县| 澄迈县| 阳信县| 运城市|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