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能源消耗需求的增加,鋰金屬電池(LMB)是開啟未來技術利用的關鍵。然而,在高電流密度和面容量下,LMB的長期循環性能較差,這是由于固體電解質界面(SEI)中不穩定相引起的連續不必要的重建加劇了枝晶生長。圖1. SEI的形成示意電子科技大學熊杰、楊成韜、胡音等合成了一種F功能化的MOF,即UIO-66-F4(UIO-F),以實現MOF調節的SEI形成化學反應,從而實現具有低Li+轉移勢壘的富含LiF、機械穩定的SEI。F官能團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并且均勻地分布在MIO-F上,有利于SEI中LiF的均勻生成。由于這種高活性的F官能團在SEI形成中的競爭和優先參與,溶劑分解可以被抑制。此外,UIO-F固有的Li+轉移通道和Li+吸附點可以促進Li+的去溶劑化,從而減少溶劑和鋰金屬在界面上的接觸。圖2. 改性鋰負極的制備及半電池性能基于協同作用,上述特點增強了SEI的組成、機械和界面穩定性,抑制了其在長期循環過程中的重建。因此,鋰負極在高電流密度/面容量下獲得了超長循環性能(6 mAh cm-2和3 mA cm-2時>2000小時,1 mAh cm-2和10 mA cm-2時>500小時),高負載鋰硫軟包電池(S負載為6 mg cm-2)的容量/穩定性也得到了改善。這些出色的電池性能表明,通過MOF的功能化成功地調節了SEI的形成化學,這對推動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圖3. Li-S電池性能Reconstruction Suppressed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by Functional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3. DOI: 10.1016/j.ensm.2023.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