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楊輝教授等人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使用原位透射電鏡觀察了在GPa的界面應力下固態電解質的失效機制。作者使用單晶LLZO作為SE模型,通過構建Li|LLZO|CC(集流體)納米電池來研究上述問題,該納米電池可以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對界面的演變進行截面觀測。各種界面行為可以實現原位可視化,并與鋰沉積誘導應力相關聯,應力依賴于局部電流密度和機械約束。作者揭示了這種應力在穩定Li|LLZO界面中的雙重作用:通過蠕變(積極作用)和在單晶LLZO中導致裂紋和鋰滲透(負作用)來實現均勻的鋰沉積。后者提供了高達GPa甚至10 GPa水平的應力的有力證據,化學力學模擬也證實了這一點,無論表面缺陷大小,都可以通過裂紋來破壞LLZO。通過削弱機械約束,作者展示了在高達A·cm-2的電流密度下的鋰沉積,而并不損傷LLZO。基于這些受控實驗,還提出了通過在Li|SE界面快速質量/應力釋放來改進SE的CCD的潛在方法,比如使用鋰宿主,它可以適應鋰的體積變化,另外一個方法是提高工作溫度,這可以促進Li0擴散以及粘度的轉變,據報道,使用熔融Li|LLZO的臨界電流密度可以達到530 mA cm-2,這歸因于鋰在高溫下的壓力松弛。這項工作不僅為理解速率依賴的應力和由此產生的SE失效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而且還提供了實現應力釋放的方法,以使固態電池快速充電。圖1. 在Cu|LLZO界面處,單晶鋰金屬生長的形貌變化圖2. 細長W集流體施加壓力增加下Li金屬的垂直生長和橫向延伸圖3. 受限Cu|LLZO界面處Li噴發引發LLZO中的裂紋和Li穿透圖4. Li和LLZO的化學-機械模擬應力,并演示了高速無損Li沉積
文獻信息
Gao, H., Ai, X., Wang, H. et al. Visualizing the failure of solid electrolyte under GPa-level interface stress induced by lithium eruption. Nat Commun 13, 5050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273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