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勻的鋰沉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會導致不可控的鋰枝晶的形成,進而引發鋰金屬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問題。構建親鋰位點被認為是修飾疏鋰銅集流體的一種有效方法。然而,親鋰性位點是否穩定或在長期循環中能持續調節鋰的沉積仍然是未知數。圖1. 理論計算和作用示意武漢理工大學木士春、何大平等構思了一種獨特的”三明治”負極,其由均勻限制在GO和Cu箔之間的納米級Zn金屬組成。在這種獨特的結構中,中間一層親鋰的鋅納米顆粒作為成核種子促進了鋰的沉積,形成了鋅鋰合金,而界面上的GO層不僅為鋰離子的快速傳輸提供了通道,而且與鋅有很強的吸附性能,保證了成核種子在長期循環中的穩定性。因此,與純合金負極和石墨烯保護的非合金負極相比,GO保護的合金復合負極的過電位更小,循環更穩定。圖2. 半電池性能因此,合理設計的負極在1 mA cm-2條件下的200次循環的庫侖效率高于98%,在1 mA cm-2的條件下,對稱電池的壽命延長至600小時,并且極化程度較低。這進一步使基于磷酸鐵鋰(LFP)正極(11.5 mg cm-2)的商用全電池在5 C時實現了90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1 C下經過100次循環后具有81.1%的高容量保留率。綜上所述,這項工作為通過可持續的合金點進行高效率的鋰存儲提供了新的見解。圖3. 全電池性能Stabilizing nucleation seeds in Li metal anode via ion-selective graphene oxide interfac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3. DOI: 10.1016/j.ensm.2023.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