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工JMCA:調整In2O3/C的電子結構以增強其光催化CO2還原能力 2023年10月9日 上午12:18 ? 頭條, 百家, 頂刊 ? 閱讀 27 在可預見的未來,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被視為兩大問題,除傳統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外,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其他發展戰略是非常可取的。利用太陽能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各種化學燃料,這為減少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然而,由于非極性分子CO2的C=O雙鍵需要高能量才能活化,導致光催化效率十分不理想。 鑒于此,人們致力于優化光催化劑的結構,以提高其轉化率和CO2還原的選擇性。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探索了各種光催化劑,但傳統光催化劑的光催化性能仍然受到不合適的帶隙、CO2吸附能力弱和/或活性位點密度低的限制。 因此,合理設計和調控光催化劑的結構以實現高效的CO2轉化已迫在眉睫。北京化工大學豆義波等人基于雙金屬有機骨架(MOF)模板制備了一系列摻雜金屬(M)的In2O3/C(M=Fe,Cu,Zn)光催化劑,并且通過摻雜金屬原子實現了電子密度的重新排布進而誘導高效的Co2還原。 本文基于物相和形貌等表征結果,對M-In2O3/C的光催化CO2還原性能進行了評估。測試結果表明,M-In2O3/C的CO和CH4的產率順序為:Cu-In2O3/C(43.7和15.9 μmol g-1 h-1)>Zn-In2O3/C(32.1和11.4 μmol g-1 h-1)>Fe-In2O3/C(21.9和6.3 μmol g-1 h-1),且均高于純In2O3(3.9和1.4 μmol g-1 h-1)和In2O3/C(9.1和2.4 μmol g-1 h-1),對于CO和CH4的產率,Cu-In2O3/C比純In2O3分別提高了約11倍和7倍。對比結果表明,Cu摻雜在In2O3結構中有利于CO2還原能力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催化劑的選擇性高度依賴于In2O3/C中的摻雜元素,Cu摻雜對催化劑CO選擇性的貢獻大于Fe或Zn摻雜。相對于主要的碳產物(CO,C2H4和CH4),所獲得的Cu-In2O3/C對CO2還原為CO表現出78%的高選擇性,并且其CO產量比純In2O3/C高約4.8倍。更重要的,Cu-In2O3/C、Zn-In2O3/C和Fe-In2O3/C產生CO的表觀量子效率(AQE)分別為2×10-3%、1×10-3%和1×10-3%(380 nm)。因此,光催化結果證實了摻雜過渡金屬可以有效的提高In2O3的光催化CO2還原性能,最重要的是,催化劑的性能高度依賴于摻雜的金屬。 本文通過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得到了Cu-In2O3和In2O3的電子結構,以揭示Cu-In2O3和In2O3在CO2還原反應中的催化機理。通過理論計算得出的態密度(PDOS)曲線表明Cu-In2O3和In2O3都具有典型的半導體特征。對于純In2O3,其Eg的計算值約為3.1 eV,在In2O3中引入Cu原子后,Eg變窄,這也表明在In2O3中摻雜Cu有利于提高電導率,促進電子-空穴分離。 為了從原子水平上了解Cu的摻雜效應,本文還計算了Cu-In2O3的電子密度差。結果顯示在Cu位點上具有明顯的電荷密度差,其原因是Cu位點可以調控In和O位點的局部電子環境,從而調節催化劑的能帶結構,提高Cu-In2O3的光催化活性。 此外,本文還進一步分析了Cu位點對催化劑d帶結構的影響,以理解光催化CO2還原性能改善的原因。Cu摻雜后,Cu-In2O3的d帶中心比In2O3上移,根據d帶中心理論,Cu-In2O3的d帶中心的上移會降低與CO2的結合強度。相應的,Cu-In2O3的反鍵態的占據減少,有利于CO2的吸附和活化。 因此,上述理論結合實驗結果表明,Cu摻雜到In2O3中可以切實優化催化劑的電子結構,從而大大提高催化劑的光催化性能。因此,本研究為利用MOF模板策略調控光催化劑結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太陽能到化學能轉換中顯示出了很有前景的應用。 Tailor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In2O3/C Photocatalysts for Enhanced CO2 Reduc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3, DOI: 10.1039/d2ta09236k. https://doi.org/10.1039/D2TA09236K.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09/a54072d7f5/ 催化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延衛/王嘉楠AFM:集成等離子體策略調節界面化學,實現固態鋰電中平面鋰生長 2023年9月21日 唐智勇AM:p-CuSiO3/CuO高效電還原CO2制多碳產物 2023年10月2日 南科大許宗祥/汪飛/Rajendran等Chem. Eng. J.: 非外圍八甲基取代助力金屬酞菁高效電催化CO2RR 2023年10月9日 西北大學Small:核殼CoSe2/WSe2異質結@碳作為鈉離子電池先進負極材料 2023年10月16日 ?馮新亮院士,最新Nature子刊! 2024年1月26日 ?華工/昆明理工ACS Energy Lett.: 構建界面Bi-Br-Ag鍵,調制吸附-氧化還原位點用于甲苯光氧化 2024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