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Cu納米顆粒和單原子,只含有少量原子的亞納米Cu簇表現出獨特的催化行為。然而,由于Cu物種的高遷移率,可擴展合成穩定的Cu簇仍是一個主要挑戰。基于此,天津大學馬新賓教授和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王勇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簡便實用的穩定負載Cu簇催化劑的可擴展合成方法。該方法是在200 ℃低溫下,將Cu從負載的Cu納米顆粒擴散到CeO2中,形成穩定的、尺寸合適的Cu團簇。在連續加氫反應中,這些Cu團簇具有較高的中間產物產率(95%),由于它們對中間產物的平衡吸附和H2的解離。通過DFT計算,作者研究了Cu原子從SiO2負載的團簇上分離,以及這些分離的Cu原子在CeO2(100)和CeO2(110)上的錨定。在CeO2上Cu原子的吸附能為-2.26 eV至-3.56 eV,遠低于SiO2上的吸附能(-0.52至-0.64 eV)。結果表明,Cu原子在CeO2表面比SiO2表面更穩定,從SiO2中分離出來的Cu原子更傾向于錨定在CeO2表面。根據Cu原子的潛在錨定位置,Cu原子首先趨于穩定在CeO2的氧空位上形成單一的Cu位點,隨后更多的Cu原子在表面遷移并錨定在現有的Cu位點上,從而導致在CeO2(100)和CeO2(110)面上Cu簇的生長。此外,作者還發現Cu1位點和Cu3~4簇在錨固過程中比其他位點更穩定。根據這些實驗和理論結果,可以得出在低溫下通過兩步原子擴散過程獲得穩定的Cu團簇。第一步發生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包括Cu原子從NPs前體中釋放出來,然后被CeO2上的缺陷捕獲,形成穩定的Cu SAs。在此過程中,Cu的平均晶粒尺寸減小,而原子分散Cuδ+的表面比例增大。當CeO2上所有可用的位置都被占據后,釋放出的多余Cu原子會錨定在單原子周圍,逐漸形成穩定的Cu簇。Scalable synthesis of Cu clusters for remarkable selectivity control of intermediates in consecutive hydrogenation. Nat. Commun.,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36640-8.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6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