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簡介氣-液-固三相界面(TPI)對于促進電化學CO2還原至關重要,但在整合其他有利于電解的理想性能的同時,最大化其效率仍然具有挑戰性。在此,香港城市大學樓雄文教授等人經過精心設計和制造了一種超疏水、導電和分層金屬絲膜,其由核殼CuO納米球、碳納米管(CNT)和聚四氟乙烯(PTFE)集成到導線結構中(CuO/F/C(w)),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功能。結果表明,本文所制備結構中幾乎所有的CuO納米球都能實現有效的TPI和與導電CNT良好的接觸,這也為保證CuO納米球表面富集CO2和實現快速的電子/傳質奠定了基礎。因此,在H型電池中,在-1.4V時該膜的法拉得效率為56.8%,部分電流密度為68.9 mA cm-2,遠遠超過裸CuO的10.1%和13.4 mA cm-2。相關文章以“Superhydrophobic and Conductive Wire Membrane for Enhanced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為題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研究背景電化學二氧化碳(CO2)還原以制備增值化學品和燃料,這是實現碳中和和實現可再生能源未來的一個有前途的途徑。目前,銅(Cu)由于其表面能夠偶聯碳鍵,被廣泛認為是乙烯、乙醇、丙醇和乙酸等最有效的催化劑。這些產物的制備涉及多個質子/電子轉移,動力學上緩慢,與過量水中H2存在反應競爭。此外,高濃度CO2對催化劑表面的可及性和對于有效還原CO2至關重要,但受限于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差。為了提高CO2的還原性能,人們從催化劑的組成和結構、局部微環境和電極等多個角度探索了大量的策略。近年來,疏水性因其在電池、分離和催化等各個領域的顯著促進作用而受到廣泛關注。電化學CO2減少水介質,引入疏水性可以創建氣液-固三相酶界面(TPI)附近的催化劑,增加了CO2的局部濃度,減少了水的催化劑,從而提高對碳基產品的選擇性。在催化劑上創建TPI的最直接和最普遍的方法是引入疏水組分,其主要是分子和聚合物基材料。然而,這往往是以顯著降低電流密度為代價。圖文導讀材料制備CuO/F/C(w)膜的制作工藝如圖1所示。首先,將氧化銅納米球、聚四氟乙烯納米顆粒和碳納米管和聚(環氧乙烷)(PEO)靜電紡絲,形成前驅體膜。然后將前驅體膜轉移到導電碳紙(CP)上,在380℃的空氣氣氛中退火,該膜有望通過最大化結合各組分的功能,顯著提高整體電化學CO2還原性能。圖1.?CuO/F/C(w)膜的制備路線示意圖同時,采用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和熱重分析(TGA)對膜的結構和成分進行了表征。CuO/F/C(w)膜中的氧化銅含量估計達到約26.1 wt%的高水平,有望通過提供豐富的活性位點來提高電化學CO2還原活性。EDX光譜分析進一步證實了膜中Cu(16.1 wt%)和F(48.7 wt%)的含量較高。對CuO/F/C(w)膜的XRD分析顯示,由于其良好的熱穩定性,PTFE的含量仍較高,進一步證實了PTFE是主要成分。根據FESEM和透射電鏡(TEM)圖像,原始的PTFE納米顆粒在熱處理過程中熔融和固化時轉化為連續的線,而CuO納米球和CNT被牢固地錨定在PTFE線上。這些特性為電化學反應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點,幾乎所有的CuO納米球都具有氣-液-固體TPI,允許足夠的氣態CO2進入CuO納米球進行還原反應。圖2.?材料表征采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測定了CuO/F/C(w)的表面元素組成和化學狀態。XPS圖譜顯示,CuO/F/C(w)表面以PTFE為主。同時,與預期的一樣,水滴與CuO/F/C(w)膜之間的接觸角達到了151.2°,表明其具有超疏水性(圖3b)。超疏水性和分層形貌與許多空隙的結合,將使CuO/F/C(w)膜在電解液中時有效地保持微納米尺度。值得注意的是,CuO/F/C(w)膜中Cu的價態與裸氧化銅的價態幾乎相同,說明PTFE和CNT對CuO的電子結構幾乎沒有影響。這一觀察結果能夠準確地評估TPI對CO2降低性能的唯一貢獻。簡而言之,上述結果表明CuO/F/C(w)膜的成功構建具有良好的電導率,豐富的CuO暴露,良好的傳質性,以及在CuO納米球上最大的TPI。這些優越特性使其易于電化學還原CuO,這種簡單的策略也有望很容易地擴展到制造各種多功能線膜,包括其他催化劑的不同應用。圖3.?膜性質表征圖4.?性能評估最后,作者評估了裸CuO和CuO/F/C(w)膜的穩定性。在電解過程中,裸CuO電極對產物的選擇性持續顯著下降,產物的FE值從21.4%下降到8.4%。相比之下,的CuO/F/C(w)膜的穩定性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一結果表明,雖然CuO/F/C(w)電極有一定程度的濕潤,可能會輕微淹沒,但疏水性很大程度上能夠保持,可以為CO2電解提供相對持久的TPI。圖5.?電極的穩定性評估綜上,本文展示了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制造超疏水、導電和分層的線(CuO/F/C(w))膜,該膜在電化學CO2還原方面具有多種優勢。其中,幾乎所有的CuO納米球都暴露在氣-液-固三相界面上,再加上疏水和分層空隙,促進了氣態CO2的捕獲/傳輸到催化劑表面,并加速傳質。分布良好的導電碳納米管及其與CuO的密切接觸為反應提供了良好的導電性,該設計原理有望適用于更廣泛的材料。Yunxiang Li, Zhihao Pei, Deyan Luan, and Xiong Wen (David) Lou*, Superhydrophobic and Conductive Wire Membrane for Enhanced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Angew. Chem. Int. Ed., 2023,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