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你終于獲得了博士學位,這本是一件令人狂喜的事。
接下來干什么呢?
許多新晉博士們獲得學位的喜悅都迅速地被這個問題沖淡了。
在當下新冠疫情肆虐的大環境下,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接納博士的市場如今已愈發不能吸收日益壯大的博士群體了。
對于一部分仍想追尋科研初心的博士們,首選的出路可能是找一個博士后過渡。但博士后總有出站的那一天,到時還是要面對求職的激烈競爭。
所以,在博士求學期間賦予自己能夠從眾多應聘者脫穎而出的品質(自己個人novelty),就至關重要了。
而建立自己novelty絕不應在畢業的當口來做,而需要貫穿研究生過程的始終。
ACS Energy Letters 期刊主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副主編Prashant V. Kamat教授 針對如何提升自己畢業/出站后的競爭力支了招。
筆者結合了自己的一些經驗,整理了文章內容。無論你在國內還是國外,無論是研究生還是博士后,希望這些建議都能給與你思考與幫助。
研究生階段或博士后在站期間,實驗與發論文固然是最核心的能力。但若從更高層次來看,將這種能力置于研究生或博士后群體中,便會發現它們其實人人都需要有的基本而已。這就意味著,僅僅集中于做實驗與發論文是難以使自己脫穎而出的。
Kamat教授指出,在獲得博士學位的4-6年間,研究生有許多途徑來探索、拓展、培養自己的能力。
首要任務是明確自己目標工作。有了清晰的職業目標,接下來需要去了解這個職業對你的能力要求或者需求。
招聘啟事一般會列舉應聘者的必備能力與加分能力。多找一些相關招聘信息匯總、比對,找找哪些能力是重合的。這些經常出現的能力便是應聘相關職位的核心競爭力,是值得你重點培養的。
Kamat教授在文中指出,不少學校都開設就業指導中心(career center),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開展培訓活動,組織求職講座等等。在精力、時間允許條件下可以多參加對自己未來職業有關的活動,或者去咨詢中心老師,獲得專業的指導。
比如筆者參加過就業指導中心舉辦的求職簡歷與領英個人檔案的寫法培訓,受益匪淺。
另外,如果你認識相關領域的人,去找他們聊聊也是獲取信息的渠道。
寫作能力不僅僅反映在動筆或敲鍵盤上,它是一種能夠內化并擴展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是如今職場中必備的生存技能。
如果立志要在學術圈打拼,英文寫作能力就變得很重要了。畢竟在國際上交流科研成果離不開英語。
筆者想告訴各位讀者,英文寫作無論對于英語母語還是非母語的人而言,都是需要訓練的。筆者接觸的很多美國學生口語交流無壓力,但寫出來的論文就別別扭扭。所以,科研論文寫作這事兒,可以說全世界人民都在同一起跑線。
什么意思呢?要保持每天寫的習慣。內容不必太長,可以是今天實驗的一頁記錄,也可以是今天讀到的一篇優秀論文的總結。
堅持不懈的寫作習慣一定會內化為自如、準確、有效輸出自己觀點的能力,無論紙筆還是口頭交流。
筆者則認為數量與質量即便不是同等重要,數量的重要性也絕非到了可被忽視的程度。
評獎等需要比拼“實力”的時候,擁有長長的發文列表總是一件具有沖擊力,甚至可能加分的點。當然,越多一作文章、越多大牌期刊文章、越多靠前的署名文章,加分力度就越大。
在應聘博士后、教職的簡歷上,過分突出論文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沒有正確抓住重點的行為。
Kamat教授指出,一篇論文的影響力可能遠比這篇論文所在期刊的影響力高得多。
一般而言,一本期刊中60%文章的影響力都會低于期刊的影響力【參1】 。況且,期刊的影響因子可能會因為高被引綜述文章被拉高。期刊影響因子能否成為量化期刊影響力的指標,至今都爭議不斷。
自己的發文列表里要有3-4篇高質量的個人代表作。這些代表作要能突出自己對于領域的開創或獨特的貢獻,而非泯然眾人的隨波逐流。
無論是今后自己創建課題組,還是在公司帶領研發團隊攻堅,領導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是能將自己與同批求職者區分的因素之一。
對于博士后而言,領導力可以從指導研究生、本科生實驗著手培養,機會較多。
而對于研究生,雖然可能不具備指導研究的能力或機會,但組織課題組文獻閱讀與討論、參與策劃研究生學術論壇、在學院或學校研究生學生會做事等都不啻為培養領導力的可行途徑。
越早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越早發力,就有越有希望讓自己能更從容地應對畢業后的激烈競爭。
最后,Kamat教授提到,在學術界工作并非只有去擠高校的教職這一條路,大家在早期規劃是格局要打開。
科研院所的研究員(如美國的國家實驗室、中科院等)、企業研發、科學顧問、專利審查、學術期刊編輯、自主創業等都是博士或博士后可能的出路。
不要忘了盡早去了解這些工作都需要什么能力,然后有意識地去培養。
及早明確目標、良好工作習慣、扎實專業技能、全面求職準備,有了這些正面因素,相信每名畢業的博士或出站的博士后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職位。
1. P. V. Kamat, G. C. Schatz,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the Real Impact of Your Paper. J. Phys. Chem. Lett. 2015 , 6, 15, 3074-3075. DOI: 10.11021/acs.jpclett.5b01527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lett.5b01620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1/492f381d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