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富鎳正極的鋰金屬電池(LMB)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有希望的候選者。然而,高反應性電極通常與傳統電解液表現出較差的界面相容性,從而導致循環性能有限。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Stefano Passerini等設計了一種由雙氟磺酰基亞胺鋰(LiFSI)、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酰基)亞胺(EmimFSI)和1,2-二氟苯(dFBn)組成的局域濃縮離子液體電解質(LCILE,[LiFSI]1[EmimFSI]2[dFBn]2 (FEdF)),來克服上述挑戰。
圖1 FE和FEdF電解質在20 °C下的物理化學表征
作為助溶劑,由于與Li+的弱配位和通過π-π堆積與Emim+的相互作用,dFBn有效地降低了ILE的粘度并提高了Li+的傳輸能力。此外,雖然dFBn幾乎未參與Li+溶劑化鞘層,但參與了鋰金屬負極(LMA)和LiNi0.8Mn0.1Co0.1O2(NMC811)正極上電極/電解質界面(EEI)的形成。
在LMA上,LCILE中形成的SEI由更多的Emim+和FSI-分解產物組成,并且更厚,這可以保護LMA免受與電解質的副反應,從而提高它們的可逆性。在正極側,dFBn的優先分解限制了Emim+和FSI-的分解,導致CEI更薄但更穩定,這促進了NMC811在LCILE中的更好循環性。
圖2 鋰負極表征
因此,開發的LCILE能夠實現LMA的無枝晶循環,在0.5 mA cm-2時庫侖效率(CE)高達99.57%,并且使Li/NMC811電池在4.4 V下具有高循環穩定性,在C/3充電和1 C放電下經過5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93%。
相比之下,采用不含dFBn的電解液,LMA實現了98.22%的CE,Li/NMC811電池經過5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16%。總體而言,對配位結構、促進的Li+傳輸和EEI特性的深入了解為進一步開發用于長壽命、高能LMB的電解質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信息。
圖3 Li/NMC811電池的性能
Difluorobenzene-Based Locally Concentrated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Enabling Stable Cycling of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with Nickel-Rich Cathod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2. DOI: 10.1002/aenm.202200862
原創文章,作者:v-suan,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1/4e89416d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