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生態足跡并延長鋰離子電池(LIBs)的壽命,有必要了解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老化現象。
德國弗勞恩霍夫電動汽車研發中心Guinevere A. Giffin等采用事后分析法研究了有外壓和無外壓的純電動汽車(BEVs)方形電池超過7000次的循環測試,揭示了不同的老化現象。

圖1. 在這項工作中進行的實驗
在這項工作中作者引入了機械健康狀態(機械SOH)作為電極因機械效應而退化的指標。研究顯示,外壓方形電池在老化測試期間表現出增強的循環性能,與無外壓電池相比,在900次循環后達到80% SOH 的閾值。
這一結果證明了外壓的重要性,更具體地說,是LIBs的均勻壓力分布。在該老化測試期間,外壓電池的電池厚度變化≈2.5%,而無外壓電池膨脹≈17.5%。這種膨脹與鍍鋰、電極分層和電極膨脹有關。

圖2. 不同電池在加速老化試驗期間的電池性能
進一步的循環后研究表明,對于外壓電池,正極的形態和結構退化(例如顆粒破裂和陽離子混合)是其電池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負極對性能損失的影響較小。相反,對于無外壓電池,負極對容量損失的影響明顯增加,這是由于電極內組件之間的接觸不足,負極容易發生鍍鋰。
這與實驗室測試得到的結論(即導致BEV方形電池容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鋰庫存的損失)不太一樣。一種解釋是與鋰化狀態下的石墨(≈100 GPa)相比,多晶NCM的楊氏模量(≈200 GPa)更高。高模量與體積膨脹相結合造成應力,從而導致顆粒內部開裂。因此,外壓導致正極材料的機械SOH降低,但整個電池的老化更均勻,局部降解更少。

圖3. 循環后的電極和隔膜的照片
Impact of Bracing on Large Format Prismatic Lithium-Ion Battery Cells during Aging.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1. DOI: 10.1002/aenm.202102448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1/50de175e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