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穩定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和無枝晶形成的鋰金屬電池(LMBs)在下一代儲能裝置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圖1. Cu2S NS@Cu箔的制備和表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宮勇吉等提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微/納米結構和穩定鋰/電解質界面的新型親鋰集流體(CCs),它同時降低了銅箔的”自重”,平衡了Li+/e?傳輸速率比和比表面積。這種CCs是通過恒電流負極氧化和快速低溫硫化技術制備的:首先,垂直排列的CuO納米片陣列通過負極氧化均勻地生長在Cu箔的表面(CuO NS@Cu箔),接下來,在H2S/Ar的混合流下對所得到的CuO NS@Cu箔進行硫化,以獲得Cu2S NS@Cu箔,經過最初的活化過程,Cu2S NS將自發地原位轉化為表面帶有超薄Li2S層的Cu納米片(Li2S-Cu NS@Cu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垂直排列的Cu2S納米片陣列可以顯著增加Cu箔的表面積,使其達到適當的水平,從而有效降低局部電流密度,實現電荷的均勻分布,并通過原位鋰化作用轉化為均勻的人造Li2S SEI。在鋰沉積過程中,Li+必須越過Li2S層,該層電子絕緣但離子導電,以接受e?,然后在Cu納米片和Li2S層之間形成金屬狀態的板,從而大大抑制了與新鮮Li的反應或逃逸e-的攻擊引起的電解液二次分解。隨著沉積能力的增加,沉積在三維NS表面的鋰會逐漸融合在一起,顯示出超扁平的平面沉積。圖2. Cu2S NS@Cu箔用于鋰沉積/剝離的循環穩定性有趣的是,Li2S層總是可以從三維納米片表面可逆地移動到鋰的二維平面表面,這不僅保持了無缺陷的結構,而且在長期循環過程中具有很強的阻斷電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與采用Li2CO3(~10-8 S cm?1)和LiF(~3×10-9 S cm?2)的傳統SEI相比,Li2S層(~10-5 S cm-1)的高Li+電導率可以促進有效的Li+傳輸,從而平衡e?和Li+之間的動力學行為。因此,受益于納米片陣列和超薄Li2S層的巧妙協同作用,Cu2S NS@Cu箔甚至在10 mAh cm-2時也能實現超平滑和致密的鋰沉積,平均厚度為53.0 μm。在1 mA cm-2和1 mAh cm-2的情況下,實現了超長的循環行為(超過1150次循環)和99.1%的超高CE。即使在5 mA cm-2的條件下將面容量增加到5 mAh cm-2,穩定的循環行為仍然可以在200多次循環中保持98.3%的高平均CE。當與高負載LiFePO4(LFP)和LiNi0.8Co0.1Mn0.1O2(NCM811)正極相結合時,全電池在貧電解液和有限(或零)鋰源下,即使在-20℃下,仍表現出優異的倍率性能和長期循環壽命。圖3. 全電池性能Ultra-Smooth and Dense Lithium Deposition Toward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3. DOI: 10.1002/adma.202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