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粗化銅電極(包括源自氧化亞銅的那些電極)在CO2過程中對C2+產物表現出增強的法拉第效率電還原。然而,這種增強的來源并沒有清晰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lexis T. Bell、Martin Head-Gordon和斯坦福大學Frank Abild-Pedersen等人對源自氧化亞銅、磷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的粗化銅電極進行了理論研究。利用經過仔細基準測試的有效介質理論潛力,開發粗糙電極的幾何模型。通過密度泛函理論,確定關鍵反應中間體的應用偏置依賴結合能分布。研究人員應用簡單的熱力學模型來評估表面粗糙化對CO2選擇性的電還原作用。發現粗糙化的方式(即從氧化物、磷化物、硫化物或氮化物開始)會顯著影響結合能分布,并建議設計規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對銅上C2+產物的選擇性。研究人員使用局部協調環境計算了每個位點的恒定潛在Cu結合能,以非常低的誤差對GGA-DFT進行基準測試,并發現過度協調的4重空心位點最有可能有活性。該位點不協調的空洞易形成甲酸鹽,通過串聯催化避免與甲酸鹽的競爭先前已在文獻中得到證實。并開發了比例關系以將這些Cu結合能映射到與CO2RR相關的吸附質,將其輸入到簡單的選擇性熱力學模型中,以確定粗糙化在增強對C2+產物的選擇性方面的作用。In-Situ Synthesis of Microflower Composed of N-doped Carbon Films and Mo2C Coupled with Ni or FeNi Alloy for Water Splitt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DOI:10.1016/j.cej.2021.13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