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發可逆鋰金屬負極,通過調節Li+溶劑化結構構建理想的固體電解質界面 (SEI)是克服鋰枝晶和有限CE等主要障礙的有力途徑。
在此,北京理工大學孫克寧教授、王振華教授等人將球形介孔分子篩MCM-41納米顆粒涂覆在商用PP隔膜上構建了MCM-41@PP @MCM-41復合隔膜,用于調節鋰金屬電池(LMBs)的Li+溶劑化結構。其中,作者首先通過水熱法獲得球形 MCM-41納米顆粒,然后通過簡單的刮刀工藝制備柔性MCM-41@PP @MCM-41復合隔膜。
研究表明,調節的溶劑化結構呈現出更多的接觸離子對(CIP)和離子聚集體(AGG)的聚集狀態,說明成功地在鋰負極中構建了均勻的富含無機物的SEI。同時,復合隔膜中豐富且有序的納米通道可導致均勻的Li+通量并提高離子電導率。更有趣的是,調節的溶劑化結構削弱了溶劑與Li+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Li+去溶劑化勢壘低并引發均勻的Li沉積。
圖1. 復合隔膜與PP隔膜的性能表征對比
因此,在沒有任何添加劑的傳統碳酸酯基電解液中,基于復合隔膜的Li||Cu電池實現了~96.76%的高平均CE,遠高于基于PP隔膜的電池(89.7%)。在0.5 mA cm-2、1.0 mAh cm-2條件下,采用MCM-41@PP @MCM-41隔膜組裝的對稱電池可穩定運行約1000小時。
作為比較,基于PP隔膜的對稱電池在600小時后顯示出強烈的極化、短路和電壓波動。更重要的是,基于MCM-41@PP @MCM-41 組裝的Li | LFP電池在600次循環后容量保持率為88.2%。同時,帶有MCM-41@PP @MCM-41隔膜的Li | NCM 622電池可保持比PP隔膜更高的容量和容量保持率(55次循環后為87.8%)。因此,采用介孔材料調控電解液中的Li+溶劑化結構是構建理想SEI和實現無枝晶鋰負極的有力途徑。
圖2. 基于復合隔膜組裝的Li | LFP/NCM622電池性能
Regulating Solvation Structures Enabled by the Mesoporous Material MCM-41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CS Nano 2022. DOI: 10.1021/acsnano.2c08441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1/730c41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