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研究人員致力于設計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效活性位點的催化劑。雖然使用基于旋轉圓盤電極(RDE)實驗的Co/Fe-N-C催化劑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但是實際燃料電池性能低于預期,可能是因為對催化劑層(CL)的理解不足。因此,催化劑設計應綜合考慮CL性能,而不僅僅是固有活性。近日,以色列理工學院Dario R. Dekel、天津大學尹燕教授和張俊鋒講師(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通過仔細設計Co/Fe-ZIF前驅體,獲得了碳(C)網絡中具有高度分散的CoFe納米合金的Co/Fe-N-C,其具有良好穩定性的高氧還原反應(ORR)位點密度。通過關于動力學區的RDE實驗和具有復雜影響因素的單電池實驗(SCT),作者引入了半電池實驗(HCT)以更準確地評估Co/Fe-CL的質量。基于不同電流密度范圍的多尺度研究(RDE、HCT和SCT)分析,對燃料電池應用的ORR催化劑設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過在ZIF-8骨架前驅體中引入Co和Fe元素,熱解后得到了活性位點密度高的0.14Co0.01Fe-N-C ORR催化劑。此外,通過HCT測試,使用實際催化劑負載量和有效的氧氣傳輸,可以獲得更相關和準確的性能數據。特別是在燃料電池工作范圍(0.6-0.8 V)內,對比之前的ORR催化劑實驗,HCT顯示出更大的電流密度(超過100 mA cm-2)。0.14Co0.01Fe-N-C衍生的不含Pt族金屬的無PGM CL表出與最好的貴金屬催化劑(60 wt.%Pt/C,Johnson Matthey)相當的催化性能,在酸性和堿性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穩定性。由于對氯離子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該工作可以指導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的設計和評估程序。Multi-scale study on bifunctional Co/Fe-N-C cathode catalyst layers with high active site density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ppl. Catal. B Environ., 2021, DOI: 10.1016/j.apcatb.2021.120656.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1.12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