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楊勇Sci. Adv.: 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失效過程的定量分析 2023年10月12日 下午9:45 ? 頭條, 干貨, 頂刊 ? 閱讀 9 由于鋰枝晶的連續形成、電化學隔離的鋰金屬以及固體電解質中間相(SEI)的不可逆形成,鋰金屬在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LMB)中的實際應用受到了阻礙,區分和量化這些非活性鋰物質是了解失效模式的關鍵。 圖1. Operando NMR裝置 在此,廈門大學楊勇教授等人首次獨立建立了Operando NMR裝置來觀察Cu||LiFePO4[無負極電池(AFBs)]電池中Li金屬在長時間循環過程中的動態沉積和溶解過程,并通過7Li NMR譜對SEI和“死鋰”金屬進行了定量分析,然后通過滴定氣相色譜(TGC)和質譜滴定(MST)分析技術進一步驗證定量NMR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結果表明,三種定量結果的偏差是由于LiH 的存在引起的。LiH的明確鑒定表明,單獨的TGC方法在量化死鋰金屬方面存在局限性。 圖2. 三種方法的定量可靠性和LiH的影響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NMR的定量能力與趨膚效應有關,當鋰金屬沉積面容量較大時(如4 mAh cm-2),其定量結果應謹慎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異位MST是可供選擇的技術,盡管它具有破壞性。 然而,對于某些電池體系,例如鋰金屬/電解質界面被掩蓋的固態電池,MST方法可能難以精確使用。這種情況下,operando NMR應該是量化循環過程中非活性鋰的有力工具。 總的來說,要充分理解鋰金屬的復雜失效模式,這一系列組合方法必不可少。這些組合技術將作為重新評估用于緩解 LMB 中死鋰金屬形成的策略的有用工具,并為未來實用LMB的研究和開發新的電解質材料提供見解。此外,這些技術可以擴展到其他基于金屬負極的系統,如鋰硫和固態鋰電池以及鈉金屬電池等。 圖3. 死鋰抑制策略的驗證和典型失效機制示意圖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failure processes of rechargeable Li metal batteries, Science Advances 2021. DOI: 10.1126/sciadv.abj3423 原創文章,作者:科研小搬磚,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2/abb0c2d51f/ 電池 贊 (0)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JACS:創紀錄電流密度!生物激發的分子催化材料助力HOR 2023年10月9日 ?王春生教授,最新AFM! 2024年1月11日 Adv. Mater.:Fe-N配位結構助力鋰硫電池快速氧化還原轉化 2023年11月4日 ?浙大AEM:NH3產率達到20 mg h?1cm?2!NO電催化歧化反應助力高效固氮反應 2023年10月11日 華南理工李映偉團隊,最新Angew.! 2022年9月4日 北化工邵明飛/謝文富Small Methods: 用火燒一燒,構建SAC快又好!O-配位SAC用于OER與HER 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