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技術,可將CO2溫室氣體轉化為各種化學產品,如CO、甲酸、甲烷和乙烯。但在眾多電催化劑中,Bi、Sn和In顯示出在水性電解質中催化甲酸鹽生成的最大潛力。對于Sn和In,文獻中已經報道了金屬態和氧化物態對CO2RR都有活性。相反,Bi催化劑通常被認為在反應過程中完全還原為其金屬形式。基于此,華東理工大學韓一帆、朱明輝和戴升等人將電沉積的Bi、Sn和In催化劑用作模型催化劑,以研究活性位點的性質以及表面羥基對CO2電還原(CO2RR)過程中甲酸鹽形成的影響。通過SEM、XPS、原位XRD、電化學測量和DFT計算,發現CO2電還原活性位點為Bi0、SnO和In2O3,它們對羥基的親和力遵循Bi0<SnO<In2O3的趨勢。KIE分析和原位ATR-IR表明甲酸鹽生產有兩種平行途徑,一種在涉及CO2相互作用的羥基化位點上進行與羥基形成碳酸氫鹽,另一個在不含羥基的位點上進行,涉及*OCHO作為關鍵中間體。這項工作不僅為Bi、Sn和In催化劑上甲酸鹽的演變提供了新的理解,而且為開發高效電催化劑提供了指導。Probing the role of surface hydroxyls for Bi, Sn and In catalysts during CO2 reduc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DOI: 10.1016/j.apcatb.2021.12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