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作為每個科研者都夢寐以求的科研高峰,享有至高無上的聲譽。在知乎上,“一篇 Nature 論文與 100 萬美元,你選哪一個?”這個問題曾引發超過 500 萬次的瀏覽和一千多條回答,足以反映出 Nature 的魅力。
然而,什么時候發表 Nature 論文可以實現最大化的科研利益呢?今天,我們將探討碩士、博士和博士后三種身份中,哪個最適合發表 Nature 論文。
碩士,通常是科研領域的新手,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雄心勃勃的心態。他們對科研充滿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接觸新知識。在當今科學研究交叉融合的時代,碩士們可能會在不同領域之間找到獨特的視角,解決那些看似無解的問題。此外,碩士研究通常更專注于特定領域的某一方面,這種專注有助于深入研究一個相對較小但深刻的問題。因此,盡管碩士相對于博士和博士后來說可能在科學知識和研究經驗方面欠缺一些,但他們仍然有機會取得 Nature 級別的成就。
回顧科研界,我們可以發現,碩士作為第一作者在 Nature 上發表論文并不罕見。早在2018年,有一個問題在知乎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如何看待浙江理工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發表了Nature論文后選擇回老家擔任基層公務員?”這位浙江理工大學的碩士,成為學校歷史上的第一篇 Nature 論文作者,然而,他之后選擇回老家擔任基層公務員,這一決定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類似的例子還有2021年,蘇州大學的一篇 Nature 論文。其中一位作者,最初以科研助理的身份加入了課題組,然后“轉正”為博士研究生。2021年,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生在Science發表文章,然后去西北工業大學讀博士。同樣的,在2023年,中科大的研究生以碩士研究生的身份發表了一篇Science ,但這導致了她在碩士階段沒有發表任何論文從而錯過了她導師的博士招生,暫時以科研助理的身份繼續深入研究之前的課題。
博士,通常已在其研究領域深入研究,并具備高質量科研工作的能力。他們的研究已經為科研領域帶來了不少突破性進展。此外,博士通常擁有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些品質是取得科研成果所必需的,因此博士相對于碩士來說更容易發表 Nature 論文。
2019年,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生作為第一作者在 Science 上發表了學校歷史上的首篇論文,而僅僅三年后的2022年,他們的團隊再次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憑借博士階段的卓越研究成果,獲得了電子科技大學的“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職位。另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2019年,南京農業大學聘請了學校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她在博士階段發表了一篇 Nature 論文,并因此僅僅29歲就成為了南農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當然,也有很多博士發表正刊后,繼續做深造,做博士后。
博士生在科研頂刊上發表論文具有諸多優勢,尤其是在如今越來越重視科研經歷的環境下。發表一篇 Nature 論文不僅僅對個人科研聲譽有巨大提升,還為未來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如今的科研環境中,發表 Nature 級別的論文往往需要多個課題組之間的緊密合作,因此博士期間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擴展研究領域和解決復雜科學問題,這對于發表 Nature 論文至關重要。
博士后研究員通常能夠開展獨立的研究項目,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并制定獨立的研究計劃。這種獨立性使他們有機會深入探索自己的科研興趣,不受導師的直接指導,他們可以追求更廣泛或更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促進創新和跨學科研究。并且博士后們有機會與世界各地的優秀科研人員合作,建立廣泛的學術網絡。這有助于獲取新的研究機會、合作伙伴和資源,推動科研成果的發展。此外博士后們也可以申請各種科研資金,支持自己的研究項目。這有助于拓展研究的規模和深度。正因如此,博士后們也被視為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軍。
博士后發頂刊的新聞也并不少見。清華大學的助理研究員,他在博后的兩年里共計在 Science 和 Nature 上發表論文 3 篇。其中一篇的研究成果還入選了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另一個例子,同為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在加拿大博后期間也在 Nature 上發表了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并入選了海外優青項目。
綜上例子,在碩士期間發表 Nature 論文通常是不劃算的(emmmm……)。博士后與博士相比雖然研究上更為自由,但時間緊迫,如果成功發表nature,那么其學術生涯將一片光明。而博士則既有足夠的科研知識和經驗,又有更多的科研時間,因此發表 Nature 論文既是對博士能力的挑戰,也可以成為博士未來深造的敲門磚,可以說是風險相對較低、回報相對較高的事情。
盡管每個人的科研之路各自不同,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深思:“為什么有些在碩士階段就做出了 Nature 級別工作的優秀人才沒有繼續科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碩士通常在什么情況下能夠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與博士和博士后科研開拓者的身份不同,碩士通常扮演科研的傳承者角色,在學識上,碩士們難以深入的理解自己所在的研究領域;在研究中,碩士們往往扮演著“苦力“的身份,是導師或者師兄師姐們想法的踐行者而非想法的締造者。從無到有實現一篇nature級別的工作更適合博士或者博士后,他們在領域內有一定的積淀,對領域的認知比較深,發表一篇nature后有勇氣去復刻這個過程。這種看不見的‘見識’和‘勇氣’是經驗不足的碩士所欠缺的,這可能是不繼續科研的一個原因。
但無論身份如何,唯有淵博的學識、細致的觀察、大膽的創新、勇往直前的毅力和決心,才能真正登上這座科研的榮譽高峰,而這也正是nature被認可的真正原因。愿每位科研人在漫漫的科研路上都能摘下自己心中的那輪明月。
原創文章,作者:Gloria,如若轉載,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注明出處:http://www.zzhhcy.com/index.php/2023/10/13/008cb7b819/